[网络版专稿] IMAX正实现它的追求:让电影把观众带到他们无法想象的地方

IMAX 的理想与现实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暴剑光  |  阅读:

尽管一诞生就伴随着无数荣耀,但是IMAX成功商业化的最佳标志是2009年底《阿凡达》的横空出世,直到这部影片的上映,IMAX才得到最为普遍的认同。截止到125日,《阿凡达》的全球票房达18.43亿,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其中至少有1.34亿是通过IMAX影厅获得的,占到总票房的7.3%。而在全球14461块播映《阿凡达》的银幕中,不到300块的IMAX银幕只占到总数的2%左右。从3D电影最先进的技术,到电影产业链中票房效率最高的终端,IMAX公司花费了43年。

实验性短片

19703月,加拿大人Graeme FergusonRoman KroitorRobert Kerr忐忑不安地来到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博会,他们发明的“多投影机式大荧幕投影系统”(IMAX前身),在未来六个月将面临着数千万人的观看及评判。在IMAX公司创办的1967年,就参加了当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世博会,那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他们在一张巨大屏幕上玩的那些花样毫不精彩。但是日本世博会依然认为这代表了未来电影的趋势,继续邀请他们来展出彻底改进过的系统。这一次,他们让观众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壮观而有冲击力的3D画面。在1974年的美国世博会上,他们展出的巨型屏幕及3D短片已经具备了现在所看到的IMAX雏形,虽然一些观众抱怨会有晕船的感觉,但是其带来的视觉震撼让人无法小觑。

经历过三次世博会的展示,在技术获得初步肯定之后,这家公司在商业经营方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IMAX是一套全新的电影格式及系统,从拍摄到放映所需的所有设备都无法与常规电影产业兼容。与很多3D技术及设备公司一样,IMAX在创立初期也面临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作为内容的影片,与作为放映终端的影院,这个两个领域的投资者都希望对方能够提前发展,而不是自己来为这个新兴产业完成市场培育。在直到2000年前,IMAX能拍摄的影片大多都限制在30-40分钟,这显然不能让一部商业电影完成剧情铺陈。在确信有足够影片可以上映之前,也没有影院经理愿意投资200万左右来引进一套IMAX放映系统。IMAX的三位创始人的解决方案是,将公司的未来发展定位在科技馆、博物馆等非商业场所,而不是电影院。科教场所需要的电影短片,初期大多由IMAX自己来投资拍摄,其中部分片子就出自这三位创始人之手,他们原本也是电影制片人以及懂得电影制作的电影局官员。这些盈利机构对片源的需求也很简单,比如一家天文主题的科技馆,一两部关于太空的片子就可以放映数年。同时,科技馆、博物馆几乎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盈利机构,对技术先进的考量,要远大于赚钱这个商业目标。所以,在最初的30年里,IMAX的观众大多集中在儿童以及游客群体中,影片内容也大多是动物、风光、天文等题材的纪录片。

[---分页标志符---]

商业化之路

1994年,在科教场所积累了足够的运营经验之后,IMAX逐步完善整个系统,开始决定进入商业领域。“高端科教场所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很大型的城市才能容纳一家,那时IMAX在全球已经建立了100多个放映厅,所以到了该拓展其他市场的时候。”IMAX公司亚洲区副总裁周美惠表示,此时的IMAX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在短片领域的表现让很多电影制片人和导演都很感兴趣。1997年,奥斯卡为这家公司颁发了特别致敬奖。两年后,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彼得洛夫利用IMAX技术拍摄的《老人与海》,更是荣获了最佳动画短片奖。在商业电影领域,没有什么能比奥斯卡的认可更打动好莱坞的制片人和导演了,几乎每家大的制片公司都派人来到IMAX影院观摩效果。

作为一家3D电影系统开发及专利拥有公司,IMAX决定在商业电影领域不再直接介入内容制作,因为商业电影领域的经验与资本都掌握在好莱坞手里,与这些最具影响力的制片公司合作远比与他们正面竞争更具胜算。随后几年,《蜘蛛侠》、《哈利波特》、《斯巴达300勇士》、《变形金刚》等重量级大片的制片人、导演都与IMAX保持着频繁的接触。这些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人花费了大量时间泡在IMAX的影厅里,研究怎样把这套3D技术恰当地用在影片的大场面里。

2000年前后,IMAX初步解决了片长的问题,这标志着这套技术在商业电影的应用中具备了全面应用的前提,而不再只是实验性短片。与IMAX合作完成这个突破的是迪士尼,1999年底上映的《幻想曲2000》片长达到75分钟,这部被誉为“音乐和画面完美结合”的影片,成为IMAX得到好莱坞普遍认可的最后一道门槛。  

《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也是喜欢把自己关在IMAX影厅的导演中的一个,最多时他每周在那里花费的时间会有四五天。在人们熟知的《阿凡达》之前,他曾经在2003年利用IMAX技术拍摄过一部名为《深渊幽灵》的纪录片,他利用实景拍摄,而不是电脑制作来体验IMAX所能创造的效果。这部由迪士尼投资的影片也大获好评,也让好莱坞投资者增加了对IMAX大制作的信心。

在获得内容合作方认可之后,IMAX的终端渠道推广也越来越顺利。相比普通影厅,IMAX影厅单厅创造出的高票房是IMAX公司说服影院经理的最好说辞。“IMAX的屏幕数占到全北美的总的荧幕数大概是在2%-3%之间,但是创造的票房大概可以保持在10%左右。”周美惠说,当普通影厅的竞争越来越趋同的时候,IMAX成为影院少数几个可以体现差异化的方式。“有IMAX影厅的影院总是会更高端一些,很多影迷都会有这种看法,所以普通厅的上座率也会随之带来一些提高。”

IMAX影厅的推广,基本每一天都可以进行,目前这家公司正在以三四天一张屏幕进行着全球终端的布局。但是IMAX影片却不可能这样频繁地诞生,最近几年,每年的IMAX影片都在十部左右,其中还包括部分短片。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IMAX影院总是面临着片源短缺的问题,而且没有人知道每年少数几部大制作的影片是否都能够卖座。

但是IMAX公司很擅长把每一部成功的IMAX电影变成自己终端推广的广告。“几乎每一部卖座的IMAX电影,都会带来新一波IMAX影厅的投资热潮,相信此次《阿凡达》热映会同样有这个效果。”周美惠说,过去五六年内,《蜘蛛侠》、《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等影片都为IMAX终端的建设的提速做出过贡献。上海联合院线办公室主任施雷鸣也认为,《阿凡达》这样的影片是IMAX最好的广告,它的画面、声音表现与影迷的追捧,影院投资者都可以直接感受到。

成就彼此

对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来说,IMAX影厅形成这样波浪形的增长之后,对IMAX电影的拍摄计划也越来越容易通过,每年的上映的影片已经从2004年的4部提升到2009年的11部。周美惠还提到,在资深影迷眼里,即使自己所在城市只有普通影厅,但是有IMAX版本的电影已经变成影片质量保证的一个因素。“决定发行IMAX版本的电影,基本都是当年制作费用排名前几的大片,而且通过IMAX摄像机拍摄过的影片即使在2D屏幕上播放也会有更为出色的表现,所以IMAX已经变成一个为影片增值的标签。”

盗版是这几年好莱坞最为头疼的一件事,互联网上对于高清影片的分享也确实分走了它们一部分收入。相比花费巨大成本去却收效甚微的打击盗版行动,这些制片公司近两年开始考虑拍一些观众在家里无法得到全部视觉、听觉享受的影片。巨型屏幕上的3D影片正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出路,因为没有人可以在家里搭建一座五六层高的屏幕来看3D电影。

在技术开发方面,IMAX公司也不断为商业用户取得了突破,几乎每一个突破都解决了3D电影产业链上的一个重大障碍。2002年,IMAX可以把任何一部2D影片,转化为IMAX格式,让一部分2D电影来解决偏远短缺的问题;2008年,IMAX已经可以把笨重的胶片放映系统,改为数字放映系统,这为每个影厅都直接减少了每部影片高达50余万元的胶片费用;最近,IMAX又宣布数字摄影机技术已经成熟,让电影导演以更低的成本、更容易的操作方式来拍摄IMAX影片。

“最好的电影要能将观众带到他们所无法想象的地方。”这是IMAX在巨幕3D电影市场的追求,一部分看过IMAX版《阿凡达》的影迷或许会同意这个说法。在完成IMAX 3D影片启蒙之后,IMAX与好莱坞还能为观众带来哪些超乎想象的场面?迪士尼、华纳兄弟、梦工厂在2010年都有影片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