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马尔默!这里没有污染,没有能耗浪费,也没有任何让生态城市梦想停留在图纸上的空想。

明日之城马尔默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刘建辉  |  阅读:

为期近2周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让哥本哈根几乎成为全球环保主义者朝圣的“麦加”,但事实上,它更像是另一个多哈—因漫长而无终的WTO多回合谈判而知名。对于因争论而疲倦的与会者而言,不妨到距哥本哈根35分钟火车车程的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Malmo)看看。在气候大会期间,这座有“公园之城”称号的北欧城市迎来了大批参观者,突然之间仿佛成为新的游览圣地。表面上看,马尔默与绝大多数欧洲小城并无二致,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却是人类关于生态城市想象的一个立体现实。上海曾在2005年提出一个宏大的打造类似生态宜居城市的“东滩计划”,但却因种种原因在2008年下半年搁置(详情请于Gemag.com.cn查阅《东滩沉浮始末》一文)。

马尔默的闻名欧洲的地标性建筑是“扭转的人体”(Turning Torso)。这幢独特的建筑高190米,在低矮的建筑群中异常醒目。其扭曲90度的楼体设计,设计灵感即来自于一个转身的人体。不过,除了看得见的大胆外形,这座大楼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内在“肌理”: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全部来自风电和生物质电力,其先进的垃圾处理再利用系统,还提供了整幢大楼的供暖。

“扭转的人体”所在的马尔默市西海港地区,是全世界最大的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城市住宅区,已建成的区域内有1600户、约5000人生活于此,其创意来自于2001年在这里举办的欧洲可持续发展住宅展。马尔默市把这一住宅示范区项目取名为“明日之城”。西海港地区北面3公里处的一座2兆瓦的风机加上楼顶上的太阳能发电板基本可以满足区域内的用电需求。在供热及制冷方面,地热占60%,太阳能占20%-30%,剩下的是海水能量交换。

这座“明日之城”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其所应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实际上这里并没有应用任何新奇的足以构成令人生畏的门槛的技术,而在于其所体现出来的环保及节能理念。“我们所要展示给世人的是现代城市如何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宜居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我们的技术。”马尔默市市长艾欧码·瑞帕鲁(Iomar Reepalu)告诉《环球企业家》。

“质量宪章”

在马尔默市西海港地区,游览者常常会惊异于其小巷的怪诞设计:其形状类似于葫芦,入口狭窄,刚刚能容纳一辆小汽车进入,里面则很宽敞。原因是,政府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来限制居民使用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工具。

在这里,随处还可见绿色房顶,种植着类似苔藓类的绿色植物。不过,这并非房屋所有者的个人所为,而是政府要求开发商必须这样做。在规划这一区域的住宅时,政府设定了一个绿色补偿机制,规定开发商建多少水泥房子,就要进行相应的绿地补偿,以维护这一区域的绿色平衡。开发商可以选择铺设绿色屋顶,也可以在院子里种植灌木丛,还可以选择铺设渗水砖,不同的方案有不同的打分系数,并需经过政府同意。其中绿色屋顶是最受鼓励的方案,并在马尔默全市推广。

“很多参观者都对这个主意赞不绝口。”马尔默市政府宣传部门负责人丹尼尔(Daniel Skog)说。关键是,这一方案带来的是多赢的效应。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说明问题:一般屋顶的温度在冬季和夏季分别达到零下30℃和零上80℃,但被植被覆盖的屋顶冬季和夏季的温度分别只有零下5℃和零上25℃,可以大大节约房屋耗能,并增加舒适度。除此之外,马尔默是个常年降水不断的城市,排水给城市造成了压力,而绿色屋顶可以吸收约60%的雨水,通过蒸发再参与到大气水循环,减少了排水压力。

丹尼尔提醒本刊记者注意脚下的一个蓄水池。池中的水很清澈,正是来自于被房顶吸收后剩下的雨水及地表雨水。“马尔默并不缺水,这是把雨水中的有机物过滤后再排入大海,避免污染海水,同时还可以提取有机物制成肥料。”丹尼尔说。

一栋栋外表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楼房内部也别有玄机—它们都是低耗能建筑。马尔默市政府在规划建设西海港区域时制订了“质量宪章(Quality Charter)”,要求参与建设的20家开发商从楼面设计、建材选择以及户内电器的配套上都力求实现能源效率高、日常能耗少的目标。所有住房每平方米一年的能耗不能超过105千瓦,其中包括取暖和电力消耗,相当于2000年瑞典普通房屋建筑能耗标准的30%40%。现在,这里大部分的家庭都能达到这一标准。瑞典2009年刚刚制定了新的建筑耗能标准,要求取暖耗能不超过每年110千瓦/平方米,电力耗能是每年105千瓦/平方米。正在建设的西海港地区的二期和三期住宅区的能耗要求是每年70千瓦/平方米,有些住宅可以实现50千瓦/平方米。马尔默甚至正在规划建设“被动式住宅(passive house)”,其能耗设计更是超出想象—即仅靠住在里面的人、宠物,以及电器散发的热量供暖,完全不需要供暖系统。

照常理推断,这么一个风景优美、理念先进的社区,能够居住其中的应该都是富人,实际上这里也差一点成为一个富人区。“扭转的人体”大楼内共有147套高档公寓,发展之初本拟出售,但因售价太高,认购者寥寥,后来转为出租。据大楼内的工作人员介绍,其一套公寓的月租金超过1000欧元,是市场均价的两倍多,最贵的则超过3000欧元,属于马尔默的高档住宅。

这一现象引发了很多非议。“我们其实并不是想把这里建成一个富人区,并不想看到明显的贫富差距,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和谐的社区。”马尔默市市长艾欧码·瑞帕鲁说。政府随后做出调整,在其附近建造了学生公寓和老年公寓,以此降低该区域的租金价格,使得普通人也能在这里居住,同时增加了社区的活力。正在建设的二期和三期项目中,适合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的住房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西海港地区只是马尔默建设低碳城市的一个缩影。30万人的马尔默是瑞典的第三大城市,在以低密度建筑为主的欧洲来说,如何引导30万人的生活方式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鼓励绿色出行,马尔默修建了长达230公里的自行车道,如今,40%的马尔默人骑自行车出行。同时,当地政府还将通往哥本哈根的火车通过地铁接驳到市中心商业区,促使人们更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马尔默市投入运营的50%的公共汽车使用生物燃料,在2015年前将全部使用生物燃料或清洁电力。整个城市95%工业和生活垃圾被回收或用来生产沼气。“垃圾在马尔默是需要用钱才能买到的财富。”艾欧码·瑞帕鲁说。

企业则是参与和推动马尔默绿色城市运动的另一支主力军。丰田正在马尔默兴建一个工厂,根据规划,新工厂也将建绿色屋顶、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两个月前建成的宜家大卖场已经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在卖场开业的那天,所有的员工都身穿绿色衣服,手持绿色的气球骄傲地对顾客说这个瑞典第二大的宜家卖场是碳中性(carbon neutral)的。

[---分页标志符---]

马尔默样本

马尔默是典型的欧洲工业城市,在19世纪才开始发展,1970年代,得益于开放的移民政策,这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现在,40%的马尔默居民具有外国背景,30%的居民出生在国外,在当地,你可能会听到170种语言—联合国的语言是182种。在仅有30万人的马尔默,其民族的多样性仅次于伦敦。

1970年代“黑铁时代”的工业期,马尔默并不是一个宜居之地,这里只有糟糕的环境和局促的水泥房屋,就像是曾经遍布中国城市的筒子楼。1990年代,马尔默开始发展房地产,发展商会开始尝试全新的方式,更注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马尔默的工业色彩逐渐淡化,工业区内的企业一直在想法让企业的发展更绿色,否则它们可能会被赶出社区,因此开始和当地居民合力建设“和谐社区”。

这些变革,让马尔默在短短30多年里变成全球一个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的样板,在2001年获得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和联合国的多个奖项。现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在帮助马尔默在2030年前将整个城市建成碳中性城市。“我们有非常强烈的共识,要建成世界上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一。有很多激动人心的计划在进行中。”艾欧码·瑞帕鲁说。

看看今天的马尔默,谁也不会想到这曾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所在地,巨大的龙门吊是这里的象征。除此之外,还有水泥厂、纺织厂等高耗能企业。柏林墙倒塌后,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多数转移到了东欧国家。1994年就开始担任马尔默市长的艾欧码·瑞帕鲁曾经问自己:“马尔默的未来在哪里?”

对于马尔默来说,1994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瑞典在这一年加入了欧盟。马尔默一下子成了距离欧盟市场最近的瑞典城市,大量的物流、服务业开始向马尔默转移。马尔默与一水之隔的哥本哈根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就此迎来了转型的契机,开始从一个重工业城市转向一个以物流、制药、生物、信息产业等轻工业为主的城市。2002年,马尔默和哥本哈根之间的地铁通车,2006年,跨海大桥的建成,这些交通设施极大地增强了马尔默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联系。

马尔默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正在于此:与欧洲绝大多数正在经历“去城市化”的城市不同,马尔默正在高速地城市化,它的人口每年以5%的比例在增加,大量移民从瑞典、丹麦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不断涌入。马尔默所经历的阶段与中国多数城市非常类似。而马尔默在建设低碳和谐城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向世界昭示着:城市化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者持有什么样的理念,以及如何实施这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