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之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何时才能终止?在这个永恒问题的背后,是双方长期以来纠结不清的历史和宗教斗争
弟兄还是仇敌
巴以冲突早已不是新闻。自从流落海外的以色列人在19世纪末开始返回耶路撒冷,他们与阿拉伯人的争斗就从未停止过。如今全球正沉浸在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中,如非这场战争对一蹶不振的油价产生了些许提振作用,这个战火已成常态、又距离绝大部分人生活很遥远的地区所遭遇的又一场“常规”冲突很可能并不会引起这么多关注。
但是,这场百年战争足以引发我们关于人类未来的困惑和思考—“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何时才能终止?在这个永恒问题的背后,是巴以双方长期以来纠结不清的历史和宗教斗争。
以色列在2008年圣诞节后对加沙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声称是针对巴勒斯坦执政的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违反2008年6月达成的停火协议而采取的行动,因为在这之前的一个星期当中,哈马斯向以色列南部发射了几百枚火箭。
由阿拉伯伊斯兰信徒组成的哈马斯有着不同的视角,它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捍卫巴勒斯坦的主权,目的是将以色列赶出耶路撒冷及其余它所指控的被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并最终将这个国家从世界地图中抹掉。以色列显然不能接受哈马斯的主张,在它看来耶路撒冷及周围地区都是以色列的土地,来自它所信仰的上帝的应许。
巴以双方各自所持的信仰无疑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只要仍各执一词,这个问题也许就永远没有解决的可能。但重要的是,无论他们的信仰是什么,只要还存在任何谈判的可能,世人就要努力结束这个关于复仇的恶性循环。
毕竟,从他们都共同尊重的信仰传统—《摩西五经》(基督徒信奉的《旧约圣经》的一部分)来看,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其实是同一位祖先(亚伯拉罕)的后代,他们所共同信仰的上帝对人如何处理弟兄关系所发出的诫命是:“不可报仇……却要爱人如己”。
然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正在践行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却都歪曲了他们信仰的真意,将自己作为审判者来执行自己作出的判决。从历史的角度,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复仇能成为真正有效的解决争端之法。美国奴隶制度的废除虽然并非“光荣革命”,但最终仍有赖于白人的认错和黑人的宽恕,美国社会才能拥有奥巴马这样的总统。
但要在加沙地区实现和平比让黑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更艰难,而且一场战争尚未结束,另一场隐藏的危机又将爆发—以色列将在2009年2月举行大选,如非意外,右翼政党利库德几乎稳操胜券。其首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是曾经当过以色列总理的著名“鹰派”政治家,没有人比他更不愿为了和平作出妥协。如果他在战火中上台,战争还将继续,弟兄仍是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