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掀起全民“晃动”狂热的塑料圈的诞生

摇摆年代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沈霄戈  |  阅读:

将这种狂热散布到世界上的人是亚瑟·莫林(Arthur Melin)和理查德·努(Richard Knerr)。他们除了是一起玩大的朋友、南加州大学的校友(尽管莫林中途退学)及创业伙伴外,还同时拥有一种让新奇想法变成人们集体痴迷的才能。

呼啦圈是莫林和努这种才能的最好证明。这个晃动世界的塑料圈的原型,是他们在澳大利亚看到的一个健身班里使用的木环。在一个朋友教他们如何晃动臀部使那东西旋转起来以后,他俩萌生了发明呼啦圈的想法。

不要以为这二人只是一时兴起,他们的商业天赋早在1948年即已显露出来。当时他们在努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生产弹弓,因为有人对这个被他们用来向空中射肉丸以训练自己的猎鹰的小东西颇感兴趣。公司的名字Wham-O就来源于弹弓所发出的声音。这一短促却满含力量的响声也确实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后来他们从生产飞盘、呼啦圈到超级弹球带给整个市场的震撼力。其中,呼啦圈这个简单的塑料环更是掀起了一股风潮。

虽然受到莫林夫人的质疑,但莫林和努坚信呼拉圈一定会广受欢迎,他们要求公司经理出差的时候一定要随身携带,并将这个新发明送给小学的孩子们。

事实验证了两人的判断。1958年夏天,呼啦圈就像风暴一样席卷整个美国,并出现众多模仿者。不久,成群的十几岁年轻人晃动着呼啦圈的情景上了《生活》杂志和时尚电视节目。公司日产量提高到2万个,在4个月里至少有2500万个呼啦圈被销往7个国家。甚至在遥远的台北,发生了14000多人涌进只能容纳其一半人数体育馆的骚乱事件,起因只是因为这里要举行一场呼啦圈表演。仅仅第一年,Wharm-O在全球就销售了4000万个呼啦圈,到1960年市场销售量达到了1亿个,没有其他任何玩具能够与之匹敌。

但是当每个家庭都拥有了23个几乎永远也不会磨损的呼啦圈时,市场便已接近饱和。潮流开始衰退,呼啦圈巨大的销售收益也迅速崩溃。Warm-O公司里堆着小山一样的塑料管。

莫林和努并没有让公司就此垮台,呼拉圈并不是Warm-O的唯一法宝。1957年推出的飞盘是比呼啦圈更为持久的流行玩具,而在呼啦圈之后,发明于1965年的超级弹球(一个具有强大回弹能力的橡胶球)也让Warm-O再次赢得市场。

呼拉圈曾在1980年代卷土重来,尽管并没有形成又一次的狂热风潮,但却找到了新的定位,成为了受欢迎的流行健身形式。拥趸者既包括成长起来的摇滚一代——他们被重新唤起旧时的记忆,却发现角落里的呼啦圈已被宠物啃破;也有那些好奇居然有不用电力驱动的玩具,却依然能带来乐趣的孩子们。

对于呼拉圈的这次回归,社会学家给出了各种答案:它也许是人们在一个日益关注健康的年代所寻求到的简洁健身法;也许是曾经反叛现在却已经老去的一代对已逝去青春的渴望;甚至可能是在拥有了电子游戏、电脑驱动的泰德熊之后,儿童的一种“返璞”的表现。

莫林和努对呼拉圈的起伏经历可能并没有社会学家那样精辟的分析。相继在2002年和20081月辞世的他们也无法预计呼拉圈的生命力到底还有多久。但只要还有人用它轻快地晃动起身体,这个圆圈的快乐魔力就会持续下去——这也是两个爱玩的好朋友留给世人最好的遗产。

Tags:  呼拉圈 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