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冗长的等待与争论,超低价电脑终于看到了商业化的曙光

人民的电脑

来源:2007年9月下 总第141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倪妮  |  阅读:

号称售价只要100美元的笔记本计算机经过冗长的纷扰之后,终于在今年年底即将在上海投入量产。原本那些对此冷嘲热讽的商业大鳄,现在纷纷因为利益的关系对其展开热烈的拥抱。这款由中国台湾广达电脑代工的计算机售价低廉,是专门协助穷困地区儿童的慈善产物,但它却颠覆了此前市面销售的主流笔记本计算机的概念,重新定义了笔记本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模式。

2005年底,尼葛洛庞蒂和科菲·安南在信息社会高峰论坛上揭示了一款奇模怪样的计算机,它是100美元笔记本的原型机,这是一项由尼葛洛庞蒂一手促成的慈善项目,全球最大的几家IT厂商现在都争相支持这个项目,包括微软、AMD、英特尔、GoogleRedHat等。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以极低的售价试图在穷困地区普及计算机的知识。

100美元的笔记本?”国美长虹桥店电脑专区的一位营业员诧异地问。在这个只有五六平米的展示区内,最便宜的是国产品牌联想公司推出的一款标价3999元的笔记本,而此时,价格签旁赫然写着“缺货”两个大字。

北京昌平区的亚奥海龙电子城内也发生相似的情景。“这款笔记本我们八月初进了100多台,不到20天就全卖光了,月末再去提货时已经没有了。”联想专卖店的一位姓赵的营业员说:“买这款的主要是学生,他们对配置要求不是特别高,满足基本需求就行。”

对于普通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来说,价格绝对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如果价格便宜再加上品牌的保证,大受欢迎也就毋庸置疑了。即使如笔记本电脑这样属于复杂性消费的产品,也适用这个理论。

但是,即将于今年10月在上海量产的100美元电脑,怎么听也像是一个“天方夜谭”。

然而,DoNews的制作人刘韧并不这样认为。这位IT记者出身的副总裁对《环球企业家》预言:“低价电脑绝对是一个趋势。”回忆起从20世纪80年代一台电脑大概需要4万多人民币,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1万左右,再到现在3000块钱就能买到一款不错的主流机型,刘韧充满感慨地说:“电脑发展的速度真是超乎所有人的预料,在2000年左右,它已不再属于高科技产业,而成为制造业。”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电脑价格下降的空间和幅度没有谁能说得准。

计算机微利化的背景是:AMD兴起,逼迫着英特尔不得不生产价格相对低廉的处理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着全球计算机产业龙头的台湾电子业制造能力不断提高。当储存系统与相关芯片造得越来越便宜时,如同电视或手机一般普及的电脑,价格下降似乎是必然的。

梦开始的地方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用户需求。这也正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蒂2005年发起100美元电脑项目的初衷,他相信“每个儿童都应该拥有一台电脑”(One Laptop Per Child,因此这个概念又称OLPC计划),以使他们有机会通过网络学习和了解世界。

这个主要面对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地区市场,被尼葛洛庞蒂一再强调为“教育性质”的项目,一发布就获得了AMDRedHatGoogle、北电、新闻集团等九大财团的支持,并于2005年年底生产出了第一代样机。

这款样机看起来,不像是个笑话,但确实像是个玩具。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反对的声音。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以及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都曾公开嘲笑它是个“小玩意儿”,会“毫无用处”。但没有人可以否认,“每个儿童都应该拥有一台电脑”是一个崇高的想法,它就像是“让每个儿童都有课本”和“让每个瞎子都有眼睛”一样伟大的事业,是一个能将无数处于黑暗境地的穷人脱离穷苦的令人钦佩、敬仰的理想。
[---分页标志符---]

首批的700万台电脑曾计划全部采取公益性赠送的方式送到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埃及、尼日利亚和泰国7个国家的孩子手中,之后再通过商业渠道进行销售。由于并不是把电脑直接卖给用户,而是先卖给各国政府,再由他们分配给本国的孩子们使用,这种销售方式就带有浓厚的“扶贫”色彩。然而,令人意料之外的是,困难正在于这种扶贫方式不一定能与各国原有的扶贫安排相吻合。

“我平均每个月都会来中国一次,但进展比想象的要慢。”尼葛洛庞蒂所接触的国家中,唯一没有为100美元笔记本设立专门项目组的国家便是中国。儿童数占全球25%的中国,是尼葛洛庞蒂认为“推广这种电脑最困难的国家之一”。 尼葛洛庞蒂觉得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和哪个部门谈合作。“我不知道到底应该去找哪个部门谈这个事情,而且沟通上存在一定障碍。” 

除此之外,20062007年,正好赶上WindowsVista操作系统上市,带动新一轮PC更新换代,使得主要负责100美元电脑代工生产的台湾厂商应接不暇,这种公益性质的产品只能暂时搁置。尼葛洛庞蒂原定100美元电脑在中国推广的最后期限,也不得不从去年8月份延后了。

虽然打着100美元的旗号,虽然在未来的几年内相信这样的价格会成真,但目前这还仅仅是个“梦想”。该款笔记本的成本是200美元,一旦进入商业,多余的部分必然会由政府或者普通消费者来补足。比如在巴西圣保罗,购买者可选择每个月支付约18美元(约120人民币),或者是一次性花347美元购买,价格比100美元翻了一倍多。

即将量产的第四代测试产品,重1.5公斤,和普通课本一般大小,采用的是基于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在一款普通的AMD芯片上流畅运行。它用1GB的闪存代替了硬盘,有7.5英寸大的液晶显示屏,可以在彩色或黑白双重模式下工作。电源放弃了原先的手摇发电的设计,取而代之的是手拉式发电机,也能直接插上普通电源插座充电。它还有内置摄像头、麦克风。特别之处是它采用无线网状网络技术而不是直接连接网线,这使得只要几台计算机在一定范围内便可以自动形成一个无线网状网络,以其中一台为端口,统一无线连接到附近互联网服务器上,这很适合宽带网络覆盖率很低的发展中国家。

随着曾经的老对手英特尔于今年7月正式成为OLPC董事会的新成员,以及微软也加紧与OLPC项目合作,100美元电脑从梦想到现实的天平正在慢慢倾斜。目前它已经获得300万台订单,预计年底单月出货量将达到100万台,一举拿下全球笔记本电脑单月出货量的10%以上。

天平慢慢倾斜

OLPC,一个由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字化吹鼓手经过40年的努力终于实践的纯公益项目,不仅引来了众多商业巨兽,更有意思的是,通过引发几场不见硝烟却绝对精彩的口舌之战,它让曾经水火不相容的几方竞争对手站到了一起。

全球最大的开源操作系统Linux,苹果操作系统Mac OS都争着与OLPC合作。Linux的宿敌、曾经对此不屑一顾的微软后来也在忙着为Windows XP瘦身,甚至专门为其开发了“三美元软件包”。这个曾表示100美元电脑是个“小玩意儿”的操作系统界的霸主现在态度相当明确:一定要在100美元电脑上占有一席之地,哪怕只是提供精简版。

而此前扬言与OLPC对抗,并特意针对100美元电脑,生产了售价在250400美元之间的学生电脑Classmate PC的英特尔,也在剑拔弩张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与OLPC握手言和。

可能你会觉得,微软与英特尔“反复无常”的表现,真是颜面尽失。其实此亦情有可原,任何行业巨头,即便出于商业本能,肯定也会首先反对产品的低价化。造成个人电脑价格居高不下的不是行业巨头,而是生产成本尚未降到足够低。随着巨头们逐渐看到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尤其在意识到,如果不参与,它们的市场份额就很有可能会被LinuxAMD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大量侵蚀时,它们也就顾不上“面子及眼前利益”而不得不放下身段,排在自己“追随者”的后面,寻求能在这个项目上分一杯羹。

事实上,一台只有1GB闪存的OLPC电脑,恰恰是一台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电脑。它不能安装Office办公软件以及MSN即时通讯工具,只能使用在线文档编辑存储工具Google DocumentGmail和内置的在线通讯工具Google Talk。可以说,这正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相当吻合——互联网就是应用软件。

紧紧和趋势抱在一起是任何创新公司都不敢掉以轻心的。除了微软和英特尔,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Google与全球媒体霸主默多克,虽然与前面的一些公司相比,后者参与的目的并不十分的明确,除了各捐款200万美元外,似乎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然而当今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这些人,是否真的如此天真?仔细推敲一下便一清二楚。无论是全球发展中国家20亿人中的分之几,当这些穷困人家的孩子开始纷纷接触网络时,最终选择进入Myspace社区,都不会是个小数目。而新闻集团旗下众多的报纸、杂志、书籍出版、电视剧、电影、媒体业务,任何一个能够通过OLPC电脑网络终端深入的新市场,也都将意味着可能是个巨大的机会。

合理推论下,谁能首先掌握新市场那些从未碰过电脑的人,谁就会成为下一个市场的标准制定者。无论是操作系统也好、芯片也好,还是与“搜索”等同的Google这个单词,都可以依靠“使用惯性”,深深地留在那些第一次接触电脑的孩子们的童年记忆中。

商业巨头们不仅争夺的是一个“热心公益”的美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争夺未来。而投资众多,期求未来回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一向精明的它们既然敢于进入,说明低价市场的潜力一定足够吸引人。换句话说,如果OLPC能够如此大规模地对一个产业产生长久的影响,那么它一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公益事业,而是一个商业项目。

看看作为100美元电脑的原始设计制造者、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台湾广达电脑公司能从这个项目中得到什么:它将为公司带来3050亿美元的销量,而利润率也将达到公司平均利润率。
[---分页标志符---]

20亿人口中儿童的数量,对于商家及广告主来说是多大的诱惑呢?而这款不仅具备上网、文字处理、画图和游戏等基本功能,且有着鲜绿颜色、四角圆滑的绚丽笔记本,难道只是对低消费水平地区的儿童才有吸引力吗?

广达表示,一旦时间合适可能会在发达国家推出和 OLPC 类似的笔记本电脑,售价将在 200 美元左右。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不仅是一次引向下一个十亿美元市场的行动了,它的规模效应也许是空前的。

美梦,抑或噩梦

如果100美元电脑的规模成形,接下来的问题是:它会不会引发笔记本发展创新的变革呢?该产品及其后继产品会不会渐渐升级,从而威胁到现有的笔记本厂商的主流产品?协作厂商会容许这样的笔记本走下去吗?

目前,中国电脑的市场保有量不到1亿台,这远远低于理论上34亿台的估测,因而中国在PC领域还有很大的市场上升空间。

而中国的电脑制造商一向秉承价格优势,在笔记本方面,就有华硕的Eee PC以及联想号称1499元的农村电脑。这款折合成人民币七八百元的笔记本一旦进入中国,几家打“低价”牌的厂商必将陷入尴尬境地。甚至那些OLPC参与者接下来还有可能接到来自中国厂商的产品订单,对于他们来说,这又是一个利多机会。

由于PC市场是多家竞争,且标准统一,垄断的可能性很小。而技术瓶颈的克服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商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竞争,这也是电脑走向制造业之后面临的宿命。所以“降价”很可能是中国本土厂商不得不作出,但也是唯一的选择,而随之带来的利润空间的更加缩小(一台联想计算机的利润空间只有100元人民币了)以及IT业的重新洗牌,对它们来说都将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正如刘韧所说:“价格降得那么快,这是许多大商家不愿看到的,但是又没有办法。他们既不希望价格竞争,又是首先挑起价格战的。这就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业的悲哀。”

诸如英特尔、微软这样的大商家(或许还有尼葛洛庞蒂这样的“慈善家”)就始终相信,人人都需要一台电脑,也应该拥有一台电脑。

它们的结论确实也具有理论依据。按照传播学界的共识,当一种媒介的使用者人数超过总体的20%,它就跨越进“普及”的门槛。与此类似,在中国的经济领域也有所谓的“2000万现象”,即用户数量在达到2000万以后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

而要实现它,必然意味着这个领域将进入“低价时代”。在这个时代里,100 美元的价格是能够达到的,也是有利可图的,虽然单位利润可能很小。

尽管对于商家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毫无疑问是个福音。那我们离这个真正的“梦想”还有多远?资深IT专家刘韧认为,不到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