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风靡全球达五十年,哪门科学能够接班?答案是:服务科学(Service Science)

未来最主流的商业思潮

来源:台湾《商业周刊》  |  作者:  |  阅读:

去年12月,包含IBM、惠普与Accenture、EDS等科技业的竞争对手,齐聚美国华盛顿,讨论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学问。这门科学未来能否落实在教育中,也在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掀起讨论。
同一时间,全球教育界也发现,包括美国的柏克莱、斯坦福、康乃尔、南加大、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都已经悄悄开设相关课程或投入研究。这学问就是服务科学。此外,IBM也宣布,在未来十年内,将招募五万名服务科学人才。
《纽约时报》报导,服务科学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美国要摆脱中国与印度纠缠的解决方案。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则说,这是下一波经济浪潮的推动关键。
尽管有人批评,服务科学听来太抽象,难以变成科学。但,”当初计算机科技(Computer Science)要成为一门被深入研究的学问,也曾被怀疑。事实证明,计算机科学的学问确实有价值。”《纽约时报》指出。
另外一个关键的理由是,去年台湾GDP的73%来自服务业,用数字说,就是服务业产出高达新台币八兆两千亿元;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8.7%,但吊诡的是,服务业创造这么大的产值,却没有严谨的研究,连”服务”是什么都说不清楚,这是全球的问题。
“我们现在最需要把服务与科技结合,但偏偏大家最不懂这块。”美国《商业周刊》指出。

 
苹果靠服务创新 摆脱制造业低毛利困境
服务科学最基本的目标是:”研究服务创新”。IBM大中华技术总监叶天正解释,主要是研究,如何透过科技让服务变得更有效率、让服务能够被量化、甚至是标准化,最终目标是建立生产力与严谨的纪律,等到这些纪律建立后,将有助进一步去发明创新的服务。
传统对”服务”的想象,仅止于行销、广告,或是人力资源部门所做的事情。这些内容都是无形的,价值难以衡量。”过去我们做了很多服务,但是都没有规律的、系统化的来谈这个项目,现在我们等于把这些已知的项目给整合起来,深入去剖析。”叶天正兴奋的说。
举例来说,苹果计算机的成功,就点燃大家对靠服务来创新的渴望,也唯有如此才能摆脱制造业低毛利的困境。
老实说,苹果的MP3随身听iPod,造型虽炫,但是功能设计并没多了不起。而且iPod所有组件与组装都是外购,要模仿,太容易。但苹果却能拿下MP3随身听市场过半占有率,为什么?
关键在苹果的产品具备让消费者轻易下载音乐的iTunes音乐平台设计,而且苹果早早就说服五大音乐唱片公司成为这个平台的音乐提供者,大家一起来抽成。由于卡位早,苹果的iTunes平台目前已经拥有三百五十万首歌曲,这么大的音乐库,如今反而成为苹果阻绝竞争者进入的高门槛。
最令人羡慕的是,iTunes服务平台建立,在成本架构不变下,未来如果多十倍的人潮进来,苹果的获利将不仅是多十倍而已。而且因为iPod效应发酵,苹果自家计算机销售量也逐渐爬起。
整体而言,一个让大家轻松就得到好音乐的想法,不仅让苹果转亏为盈,市值更从2003年最低点的五十六亿美元(约合新台币一千八百亿元),攀升到七百二十亿美元(约合新台币二兆三千亿元)以上。
叶天正也指出,科技环境成熟,反而是谈服务科学的好时机。因为,很多服务可以被计算机追踪结果,累积出很多信息可以被研究分析。
 

个人化服务 建构新就医模式
世界上能做好服务创新的案例陆续冒出。全球最大民营医疗机构梅约(Mayo clinic)医学中心已有成果。梅约透过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可以分析各种来源或格式的病患资料的数据库,这样,医护人员看到相似病例时,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抓出关连性,提供更正确的诊断。
而且,这个计算机技术还能够从病人的信息里,很快跑出病人对不同药物的反应,这样未来医生对症下药时,可以更个人化,而不是一百个生相同病的人,拿到的药量或是药名都完全相同。
梅约一开始是透过信息科技,来达到改善服务的目标,接下来,因为解决跨医学领域的问题,病人不用再因为一种病,还要外科、内科的到各种科别找病因,未来病人接受医院服务的流程,可能就会因此改变,创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形成。
我们必须承认,把服务科学化的难度不低。”做服务最难的在于,人的感觉不断在变。”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说。”在数学领域,我们知道A加上B,会等于C,但是在服务领域,我们却常常难以预测,A加上B会等于多少?因为每个人接收到的服务,反应都会不同,”叶天正说。
“但,这不代表不能管理,变成系统化经营,”这是戴胜益深入服务领域十多年的心得,王品能成为台湾餐饮界服务领导品牌,是他们自己摸索的结果,”我们把厕所清洁度、餐饮满意度都量化出来,这样统一要求标准化,每家店不会因为店长的风格不同而改变服务方式,这是后来王品得以一口气在大陆开十七家店,大量复制的原因。”现在,王品把架构设立好后,开始思考如何做些创新的模式。
戴胜益认为,服务科学若能协助所有人认清,服务是卖感觉,而不是做交易,就可以帮助非常多人。对王品来说,现在正在架构系统,要减少来自人的变量。同时,努力不让服务的感觉太制式,还要添加一些服务员温暖自然的人性接口,让客户感到被特别尊宠,这已经是更深一层的平衡艺术。而这,恰巧也是服务科学最终追寻的目标之一。

展望:
冲破既成限制 七、八年后研发将趋于成熟
服务科学就像是打开潘朵拉宝盒的钥匙,”它会忽然间帮你冲破很多限制,”叶天正说。比如,过去你的管理能量只能管理一百人,超过一百人,你可能不认得每个员工,但有一天,你所有的员工都配戴了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标志,你随时佩戴着耳机,当你碰到每个员工时,耳机会传来这个员工的名字与职称,你随时能叫出所有人的名字,那时你可以管的人,或许将呈倍数增长。
只是,还像是新生儿的服务科学,到底要多久才能成熟?见证计算机科学花三十年时间才趋于成熟的叶天正,沉思了一下说,大约需要四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科技的演进,缩短了酝酿的时间。
已决定设立台湾第一个服务科学研究所的清华大学,其科技管理学院院长史钦泰坦承,太早跟进确实要冒点险,但是,”这已经是趋势”。
服务科学在全球开始被讨论,对台湾来说是个警讯。台湾虽一直喊着要转型服务,”但若非痛到底,转型不是这么简单。”IBM台湾总经理童至祥说,我们在制造业的成功,甚至可能成为未来的包袱。
Tags:  创新 服务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