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博物馆成为地球被抹平后,创造特色和创意的新起点。从美国西雅图到西班牙毕尔包,新一代博物馆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实验室

今日的经典来自昨日的前卫

来源:台湾《商业周刊》  |  作者:林宏达  |  阅读:

一九九一年,西班牙第四大城毕尔包,全市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人失业,市政府却在此时做下备受争议的决定——投资九千万美元(约合新台币二十九亿元)兴建美术馆。
这座美术馆,不但要打破“建筑一定是方型”的概念,设计师还要求整座建筑物内部不能有任何的梁柱,却又要像巴黎圣母院一样宽广,并能突显毕尔包的在地特色。

西班牙毕尔包的逆势经验
“从来没有人设计过这样的建筑,”曾经负责设计全球第四高楼西尔斯大楼的结构设计师鲍伯(Bob)分析,整座建筑由超过五万个零件组成,只要一个零件摆错,整个建筑就盖不起来,这像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结果却出奇地成功,设计师盖瑞(Gary)结合高科技和复古的人文素材,美术馆表面用昂贵的钛金属覆盖,随着日照反射不同的光泽,表现十足的科技感。但是美术馆内部挑高大厅设计和采光方式,则是继承西班牙大教堂的设计;门口的高塔,则是纪念当地原有的采石和钢铁工业。
新与旧的强烈碰撞,让美术馆一开门,就吸引了一百四十万名观光客。成为全球地图上的一个亮点。
“在全球化时代,博物馆扮演的是关键角色!”看完毕尔包的例子,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林曼丽说,不只毕尔包,现在许多第一流的博物馆,都正在追求传统和创新的冲击,刺激古老经典和当代流行直接碰撞。“我们要回到文化,才能找到新的生命力”,林曼丽解释,“古跟新是一样的事,今天的经典,其实就是昨天的前卫!”
美国西雅图的摇滚乐体验馆,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是微软创办人保罗·艾伦,为了纪念西雅图吉他之神亨德理克斯所设计的音乐体验馆,“他对这座音乐馆,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酷!”
设计者在音乐馆里设计了一个二十六公尺高的音乐教堂,里面有四层楼高彩色LED屏幕,屏幕上的画面会随着音乐节奏强弱、声音大小而改变颜色、形状,让人们“看见”音乐。
参观者还可以在音乐里“飞行”。设计者把多媒体效果和飞行仿真器结合,用所有感官重新体会经典音乐,这个馆不只是重现经典音乐,更是用科技再创经典音乐的新表现手法。
“这些例子,证明当代创新,已不是一个艺术家可以独力完成的,它是一个融合过程。”林曼丽指出,过去艺术是艺术,科技是科技,现在这些界限都通通要打破。结合工程师、艺术家的创作团队,才是后现代潮流里,最有力的创作形式。


台北故宫的数字计划
科技也正在影响台北故宫和文物的关系。过去六年,台北故宫请来了大批的律师、计算机工程师,和原有的文物专家合作数字典藏计划。从库房系统,数字文件内容标注的基本工夫一点点做起,慢慢把台北故宫六十五万件的馆藏,一点一点移到网络上,过去一些状况太差,不适合展览的文物,现在可在网络上看得到。数字化后,全球的大公司都希望跟台北故宫合作,林曼丽说,索尼前社长安藤国威就曾亲自拜访台北故宫,希望和台北故宫合作;IBM的代表,也经常拜访台北故宫“寻宝”。
现在博物馆的无价宝藏,许多是千年之间,文化互相融合、创造出的想法。像我们看到的佛像,最早概念来自阿富汗。原本在印度,是用不具人形的象征代表佛陀,但是佛教北传到阿富汗后,遇上了亚历山大大帝西征带来的希腊传统阿波罗神像,阿富汗佛教徒开始创造第一批佛像。
公元六二三年,玄奘到印度取经,就曾经亲眼目睹,在阿富汗山壁里五十公尺高的巴米扬大佛。印度和希腊的融合,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佛像。
“我们的任务,是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对话。”林曼丽说,在全球化时代,博物馆不只是见证过去的终点,也将是创造新想法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