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信用卡的诞生并没有导致支付手段的根本变革——直到两位金融业先驱将其市场潜力彻底激活

神奇的卡片

来源:2006年10月 总第127期  |  作者:本刊记者 程亚婷  |  阅读:

第一张信用卡的诞生并没有导致支付手段的根本变革——直到两位金融业先驱将其市场潜力彻底激活

如果不是1949年金融家弗兰克·麦克纳马拉(Frank X. McNamara)在纽约一家烤肉店的那次遭遇,人们可能至今无法听到第一张信用卡投射在金融史上的轻灵的回声;但如果就此止步不前,那么势必不能真正迎来人类的信用卡时代。 
 
从首张信用卡的诞生到支付手段的根本变革,其间有赖三位金融业先驱三次发掘行业发展的关键契机。可见,创新不可能凭借一劳永逸的灵感,而需要一个群体在商业模式上持续不断的改进。 
 
当时,麦克纳马拉和朋友收到账单之后,发现随身现金不够,不得不打电话请妻子带钱来付账。尴尬的经历反而激发了麦克纳马拉的灵感,一个由200名亲朋挚友组成的餐馆赊账网络就此诞生。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家信用卡公司:大来信用证公司(Diners Club)。 
 
赊账不是新鲜事物,但当持有者拿着像借书证一样的纸质卡片结账时,总能引来聚众围观。这是因为,首先,这是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赊账方式,其次,拥有信用卡尚属富人阶层的特权,对民众来说,却是个陌生而神秘的财富符号。 
 
无疑,为数众多、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被撇在了一边。这同时意味着,市场拓展成为信用卡商业化的首要需求。 
 
7年后,美洲银行的中产经理乔·威廉姆斯(Joe Williams)改变了这一现状。他给弗雷斯诺市市民寄去了6万张美洲银行卡。对信用卡一无所知的接收者突然发现,自己手上有了几千块钱的贷款可供支配。 
 
能够标志人们这种卡片迷恋程度的最佳数据是,大投递的第二年,美洲银行卡的购物金额达到了59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 3.5 亿美元)。信用卡的社会变革意义在于,先购买、后付款的模式使消费行为摆脱了现金、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从而蕴藏着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财富观:崇尚经济独立,但在金钱的支配上渴望极大的自由度。 
 
新式消费观与1960年西方社会兴起的个人主义思潮不谋而合。1960年代中期的信用卡需求量已非常之大,银行自发组织维萨(Visa)和万事达公司(MasterCard)都在此时成立。 
 
不过,就在具备了稳定市场规模的同时,信用卡行业却陷入困顿:欠款逾期、信用卡犯罪、成本高居不下……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但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迫切的市场拓展需求所掩盖,事实上,最初吃螃蟹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已是连年亏损。 
 
至此,该行业遇到了其商业化进程中的第三位先驱:迪·霍克(Dee Hock)。这位维萨公司富有传奇色彩的首席执行官,于1970 年接手美洲银行卡,并最终完成支付手段变革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秉持着信用卡定能战胜现金的信念,霍克在两个方面彻底激活这个行业的市场潜力:一,让信用卡交易更快捷,二,普及到每个角落。 
 
1973 年,他投入 300 万美元建立了第一个信用卡电子处理系统,取代商家通过电话确认交易授权的方式,并在随后取消了资金清算过程中纸质工具的运用。现代化的支付方式得以确立,而且,将购物时间从5 分钟降到56 秒,这使得成本大幅降低:一年内, 新电子系统就为发卡行节省了 3000 万美元。这使得信用卡问世以来,该行业首次实现盈利。 
 
不过,普及信用卡的工作困难重重。商店与信用卡之间的关系历来十分紧张:零售商欢迎信用卡带来的销售额,但不愿为此付费。在上世纪整个70年代,包括 J.C. Penney、Montgomery Ward 和西尔斯(Sears)当时三大零售商在内的许多商家都拒绝接受第三方信用卡,其中不少公司拥有自己的信用卡,决不会为对手买单。 
 
几乎用了十年的时间,霍克才获得重大突破:1979年,他终于说服 J. C. Penney接受维萨卡,这次交易上了媒体头条,引发了零售商追捧维萨卡的风潮。霍克任职期间,共说服了100多万家零售店接受维萨卡,最终,甚至连坚持收取现金的食品杂货店也屈服了。几乎同时,霍克再次抢先一步,开始和花旗集团等合作开展国际化运作,为信用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被接受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是霍克彻底改变了这个行业。1984年,他离开维萨之际,信用与货币之间的界限已十分模糊,而这意味着支付手段变革的真正实现——如今,人们只要带上少量现金和一张塑料卡,就能畅游整个世界。

Tags:  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