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声中,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机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猎物:来自欧洲古老金融家族的传承

中行的诺曼底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陈伟  |  阅读:

尽管在雷曼兄弟的相关投资所剩无几,但这并没有降低中国银行出手海外金融资产的兴趣。918日,中国银行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告称:中行以约2.36亿欧元(约合22.98亿人民币)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La Compagnie Financière Edmond de Rothschild20%的股份。在之前的数笔海外投资均呈现浮亏状态下,这不但是中国金融机构在最近半年多内的第一次大规模海外投资,也是中国商业银行对欧洲银行进行的首次战略投资。

“吸引中国银行的是洛希尔银行审慎的经营策略和在私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上的产品优势。”在消息公布后,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表示,经过这次收购,中行在欧洲市场的布点已经基本完成。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使是在此前金融机构出海纷纷折戟的情况下,中国银行的这笔投资也可以被视为不错的生意。申银万国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称:中行的收购价较为合理,尽管欧美市场金融风暴仍在继续,但是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敞口较小,对这些业务的并购不会带来大的风险,本次收购对于中行的业务拓展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在中国投资海外金融机构表现出空前谨慎的态度时,这笔目的异常明确的交易看起来更加符合高层的思路。

间接目的

创立于1953年的洛希尔银行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这个欧洲最著名的犹太家族已经在金融界拥有超过250年的历史。早在拿破仑时代,罗斯柴尔德家族便开始在德国从事银行业,并在整个19世纪取得了无可匹敌的金钱和财富,其后通过严密的家族传承和控制,罗斯柴尔德的触角伸向了欧洲各地。直到今天,这个家族的产业仍然兴旺不衰,洛希尔银行仅仅是其中之一。

对于中国银行来说,洛希尔银行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其产品设计能力。成立以来,洛希尔银行业务主要围绕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两个方面展开,并加入了产权交易、财务顾问以及发行支持等服务。截至20071231日,洛希尔银行总共只有816名员工,却管理着总值高达296亿欧元的资产,并且自1998年以来,其所管理资产年均增长20%,而这正是中国银行所急需的。

自从20073月在国内首家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后,中行便一直希望能在这一领域攻城略地。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仍然普遍缺乏客户细分和明确的目标定位,自身的产品管理和开发能力更弱。严厉的监管和有限的创新能力,使得各家银行只能提供最基础和同质化的股票、债券、货币市场投资产品。在业务开展范围上,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仍集中于理财,但对于较为重要的税收规划、艺术品投资等稀有投资领域涉足很少。

“我们去年建了338个理财中心,但不解决问题,就是没有产品。这次合作主要把他的产品带回国内。”朱民指出,这也是中行在海外收购的一贯策略。200612月,中行曾以75.27亿港元收购了亚洲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新加坡航空租赁公司;今年3月,中行通过其在英国的全资子公司收购了瑞士和瑞达基金管理公司30%股份。

在两家签署的投资协议中,中国银行将以现金方式完成此次收购,获得参与洛希尔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的相应权力,并将向洛希尔银行董事会委派两名董事。据中行有关人士表示,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洛希尔银行将根据中国银行全球网络的客户需求定制个性化金融产品,并通过中国银行的国际网络进行分销”。此外,除了在中、法两国开发和分销如QDIIQFII等金融理财产品,双方还将在两个市场之外共同寻求资产管理投资机会,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潜在的私募股权投资机会。

[---分页标志符---]

再出海

即便如此,中行的此番出手仍然引起了对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再度争议——从争相竞购到政府和市场都避谈海外收购,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20075月,筹建中的中国投资公司斥资30亿美元入股黑石,当年尚未结束就已经浮亏过半,此后,迎头撞上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国开行、民生银行等的海外投资项目纷纷延续了这一命运。这使得银行和监管机构很快变得小心翼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来自中国的资金没有在世界资本市场上露面。

当美国信贷危机在9月进入升级阶段时,同样深陷泥潭的摩根士丹利曾希望中投能够收购其10%20%的股份,以缓解资金紧缺。但是在几天之后,出于对相关条款和监管机构审批的顾虑,这一投资计划并没能进行下去,摩根士丹利转而投向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而在此前,国开行增持巴克莱、入股花旗也止步于监管层门前。

然而中资金融机构始终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手中大把的美元亟待花出。

一位国内政策性银行的高层告诉《环球企业家》,自从2007年下半年央行开始认真考虑收紧信贷之后,各家银行都开始面临盈利压力,但是对于各家银行的外币信贷央行却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信贷额度,这也就意味着:各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多放贷款来增加账面利润——尤其是在市场普遍对于银行的盈利水平预期较高的情况下。

巨大的盈利压力和收紧的人民币信贷缰绳,使得一些银行对于外币贷款的热情高涨。因此,尽管它们也承认自己对于海外市场的情况并未有想象中了解,但仍然积极拓展这项业务。前述政策性银行高层表示,该银行在2008年初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里就放出了几百亿美元的贷款,甚至是在本行的美元存量不够,只好向人民银行拆借的情况下。

不过在朱民看来,即便美国金融市场一路走低,也未必就是中资机构海外抄底的最佳时机,以国内银行目前的管理水平去收购经营一家全球性机构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最根本的还是要符合自己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