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融中心伦敦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变得摇曳不定,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次贷接力棒?

来源:国际金融报  |  作者:国际金融报 赵怡雯  |  阅读:

一场百年难遇的次贷危机,让华尔街的投行大鳄们无奈地选择了转型或者破产,昔日金光耀眼的华尔街顿时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与此同时,作为欧洲老牌金融中心的伦敦金融城也在危机中摇曳不定。伦敦金融城内的金融机构是挺过这一关,还是接过华尔街次贷接力棒,不仅决定了它们自己未来的命运,也成为伦敦金融城未来发展的关键。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对于伦敦金融城内的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个问题。
 
岌岌可危
 
“虽然比起美国的投行们,伦敦金融城内的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监控要相对严格,但由于在金融衍生品开发过程中,与美国的紧密度太高,这使得它们很难逃脱次贷危机的连带影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记者表示,“由于欧洲银行的透明度并不高,目前究竟受到的影响有多深很难看清,但可以判断的是,目前它们也在大力应对危机,能否挺得过去要看各家的监管机制与综合实力。”
 
然而,一些英国金融监管体系松散的事实已经显露。2007年,英国诺森罗克银行的倒闭成为最典型的例子,诺森罗克银行每3年才接受金融服务局的一次彻底审核。现在收归国有之后,它欠下英格兰银行490亿美元。英国金融大厦已经在这场次贷飓风中左右摇晃。
 
创新=遭殃?
 
与众多欧洲大银行不同的是,英国的银行家们更倾向于赚外国人的钱,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却成为拖其下水的“主凶”。而一些其他欧洲银行老套的零售银行经营模式却成为了屏蔽此次危机的“保护伞”。
 
以意大利等国的银行为例,它们向散户收取的费用是欧洲最高的,因此,它们从投资银行交易等其他渠道追求更高回报的动力就变小了。意大利最大的银行联合圣保罗银行90%的收入都来自国内。相比之下,英国金融巨头巴克莱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利润仅占去年总利润的不到15%。当危机来临时,巴克莱银行承担了更多的损失。对此,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金融专家威廉姆·比特批评指出:“有些银行十分幸运,没有积极地去摸索新的金融产品。当走得快的人都一起跌落悬崖时,走得慢的反而得到了好处。”
 
能否过关
 
资金紧张是目前英国各大商业银行时下面临的普遍问题。为增加流动性,各银行已经纷纷增发新股筹集资金,哈利法克斯银行在今年5月就通过此方式筹集了40亿英镑,不过这只是杯水车薪。目前各金融机构对资金拆借更加谨慎,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再次蹿高。
 
“雷曼的倒下是一根导火索,与它有着千丝万缕业务联系的英国金融机构都无法幸免。”一位外资银行的研究人士指出。
 
英国首相布朗日前提出一系列强化金融机构监管的措施,如建立全球标准,对银行体系实施监控等。布朗表示,“如果实现以上改变,伦敦就能保持其当之无愧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