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等待后,仍不把盈利当作首要目标的Visa又投下更大的赌注

在路上

来源:2007年6月 总第135期  |  作者:本刊记者 李硕  |  阅读:

20年的等待后,仍不把盈利当作首要目标的Visa又投下更大的赌注

“我做梦都希望银联的规模能尽快扩大”,这话出自张楷淳之口有些不可思议。作为中国银联的竞争对手之一Visa国际组织大中华区的总经理,他本不该有看上去如此超脱的想法。

答案是一个悖论,只有银联强大到足以同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其它全球支付品牌抗衡时,中国银行卡支付领域才有可能向Visa真正开放——获准发行Visa品牌的人民币卡或允许Visa拥有自己的人民币清算网络。

只有对方起跑,Visa才有可能后发赶超。即使已经在中国市场深耕20年,Visa也没有真正摆脱带着铁镣奔跑的尴尬局面。

直到今天,Visa在中国还远远没有盈利,但这不妨碍去年上任的张楷淳加大对未来的投注——这个台湾人上大学时曾经一个晚上输掉全年的学费。2006年以来,Visa对国内银行的营销投入是前一年的3倍以上。此外,作为奥运顶级合作伙伴还投入1亿美元购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品牌独家使用权,而最终投入的广告费将可能高达5亿美元。

“我们从亚太区的每一笔交易所得中,都会拿出一部分投入到中国市场。”去年上任的张楷淳表示,自己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让Visa在中国盈利。

困难重重

从今年124日起,国内的电视观众开始发现屏幕上出现了一则成龙拍摄的新广告。短短1分钟的影片中,这位功夫巨星一会儿打乒乓球,一会儿变成体操明星,一会儿又跑到篮球馆里同姚明一起观看比赛,而能让他在各个角色间如此迅速转换的工具就是一张Visa奥运卡。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顶级合作伙伴,这则广告可以视作是Visa针对北京奥运营销的正式登场之作。广告推出后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数十家奥运合作伙伴的广告中,这是被公众提及率最高的一则。

而在屏幕下,Visa奥运卡却未必能做出如此轻松的角色转换。Visa在中国的18家会员银行中,目前只有4家发行了与奥运相关的银行卡,而这些卡却多数还处在这样的尴尬境地:除了发卡行铺设的ATMPOS机之外,既无法跨行提取人民币,也无法使用人民币刷卡消费。

1986年就成为奥运顶级赞助商的Visa来说,这是从未遇到的问题。原因很简单,根据赞助企业同国际奥委会的排他性规定,所有印有“VISA”标志的奥运主题银行卡上都不能出现其他结算组织的标志,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银联的标志。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出台的法规,各银行的银行卡在200411以后必须统一启用“银联”标志,非银联卡将不得跨行和跨地区使用。换句话说,除了与Visa同为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中国银行外,其他银行发行的Visa奥运卡上如果没有银联标志就只有两种情况:或者是单币种的外币卡,或者是形同虚设的双币卡。

这种情况使发卡银行变得进退两难。随着奥运会开幕日期的临近,急于推出奥运卡的招商银行不得不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3月,招商银行以“2008和世界一家”为主题推出奥运卡,但为了让持卡人避免麻烦,只能采用MINI套卡模式:一张大卡为带有银联和Visa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但没有奥运的五环标志,另外一张小卡则更像是带有奥运纪念性质的美元单币种国际卡。

实际上,这只是Visa在中国遭遇阻碍的最新事件之一。

自从上个世纪中期Visa诞生以来,这个既不自己发行银行卡,也不搭建商户POS和收单网络的组织将自己打造成了一架独特的利润机器。一方面,世界上21000多家银行都是Visa的会员,向其一次性交纳会员费;另一方面,这些银行又同时是Visa的“客户”,他们所发行的Visa卡,每笔交易都要向Visa交纳清算网络和品牌使用费,而Visa则只负责建设和维护实现连接各银行间银行卡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

在全球各个国家,Visa都几乎以同一种模式发展——推介品牌、搭建清算网络、吸收会员银行并请会员银行发行带有Visa标志的银行卡。然而在中国,这家世界上最大的支付机构却遇到了不少“独一无二”的难题,“(之前)我没看到任何一张Visa卡有双币双品牌,这是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产品。”张楷淳承认,这是Visa数十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

事实上,在其他市场遭遇到的各种阻碍都没有拖累Visa如此之久。

1960年代,Visa进入日本市场,遭遇了日本自有支付品牌JCB的阻击,无法搭建日元的支付清算网络,但却获准通过会员银行发行带有独家Visa标志的日元银行卡。而在印度,尽管卢比和人民币一样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但Visa依然能够发行仅在印度境内使用的卢比银行卡。

然而在进入中国14年后,Visa至今既不能发人民币卡,从发卡银行处收取人民币卡的品牌使用费,也无法搭建人民币清算网络以收取交易费。“目前的收入就是境外的Visa卡在中国消费,和境内的双币Visa卡在海外消费时所产生的费用。”张楷淳说。

这离Visa期望的开放程度有相当的距离,“我们所说的开放是两个层次:一是当地银行可以发Visa品牌的当地货币卡,但所有的交易清算由当地支付公司完成;另一个层次则是在此基础上,允许搭建Visa自己的当地清算网络。”

翻牌?

自从1993年在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来,Visa就一直扮演着银行卡产业的“教父”角色。早在各家银行尚没有开设银行卡业务时,Visa便走遍会员银行,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当国内银行还依照各自的不同标准发行银行卡的时候,Visa就开始向银行兜售国际银行卡标准。

在此同时,Visa为自己的未来留下了一步意义深远的棋子。进入中国后,Visa开始游说会员银行发行以“4”开头的bin号的银行卡,而这正是VisaISO申请独家使用的国际bin号。据张楷淳回忆,当时国内的银行卡还无法跨行跨地区使用,这些带有Visa标志的银行卡使用发卡行的清算网络,“仅限于中国大陆使用”。一旦开放,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Visa可以在自己的系统中重新修改信息,直接在国际上接纳这些卡片,“我们认为迟早要发国际卡,人民币开放以后,银行当然希望自己的卡能在国际上直接使用。”

然而没有等到开放的Visa却迎来了中国银联。2003年,几乎参照Visa模式打造的中国银联横空出世,随后向ISO申请了“622”开头的国际bin号。之后,监管机构又要求所有的人民币卡必须换成带有银联标志的新卡,并使用银联推行的bin号。这也最后终结了Visa标志在人民币银行卡上出现的历史。

“一旦放开,Visa完全有可能上演一夜翻盘的故事。”国内某银行信用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交易清算市场对外资放开,银联根本不是Visa的对手。

今天的Visa拥有一张大得惊人的全球网络:全世界平均1/5的人拥有各式各样带有Visa标志的银行卡,2005年,全球数万亿美元刷卡总金额中,Visa所占比重高达60%。如此庞大的交易量带给Visa可观的利润。

即使在开拓艰难的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国际化脚步的加速,Visa也不断扩展着领地,2001年,国外入境旅客在中国的消费额中,3%通过Visa卡,而到了200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0%

对于Visa来说,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更是难得的机遇。实际上,多年向奥运会的赞助曾经让Visa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04年雅典奥运会旅客消费占全部Visa卡交易的75%,同样地,2006年都灵冬奥会旅客消费占全部Visa卡交易的68%。按照这个标准,即便是单纯依靠Visa在国内现有的外币网络,为北京奥运而来的外国游客也足以为Visa带来可观的收入。

Visa而言,中国市场想象力接近无限,截至20066月,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到10.33亿张,2006年上半年,银行卡交易总额28.9万亿元,持卡消费额为7949亿元。一旦人民币支付领域对外资有所松动,即便是份额不大,也足够给Visa、万事达等国际支付品牌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