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强行休克的资金需求未见立竿见影之效,中国实体经济的死结仍未解套。

“钱荒”后遗症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李冬洁  |  阅读:

 

“黑六月”的魔咒似乎又回来了。6月25日,上证指数暴跌至1849点。恐慌情绪一度让人产生金融危机再度爆发的错觉。与2005年6月6日,由基金砸盘导致上证指数重挫至998点的历史低位不同,本次股市大跌的诱因来自“钱荒”悲观情绪蔓延。

今年6月以来,面对银行间拆解市场的“钱荒”,央行一反往日立刻输入流动性的做法,不但岿然不动,而且依旧在公开市场发行央票。至6月20日,隔夜利率跳升578.4个基点至13.4%,7天利率上涨292.9个基点至11%,1个月利率涨178.4个基点至9.4%。而一个月前,隔夜拆借利率不到3%。换句话说,市场严重“贫血”。

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货币存量(M2 ),但这些巨量资金大部分并没有配给嗷嗷待哺的实体经济。在高回报的巨大诱惑下,大部分资金通过理财和信托渠道涌入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方面,或者直接在虚拟经济中空转。这也使得国家相关部门正主动、提早地降低杠杆,盘活货币存量,让资金回归实业。

这的确是个好想法。在出口锐减,投资拉动难以为继的时候,中国正在经历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一轮汰弱留强之后,如果实体企业能够获得充裕的资金,这将会为未来带来极大的胜算。但在流动性缩小的背景下,如果实体企业仍然不能获得资金,则可能落得双输的结局。

坏消息是,这一休克式的治疗方式在短期内让银行陷入资金成本提高和供应匮乏的恶性循环。在资金恐慌的预期下,企业不愿将资金放入银行。银行为吸引资金,不得不利用短期理财高收益率吸引资金。而对一般中小微企业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有利的局面。

东艺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1986年成立的地处温州的外贸型企业。经历过最繁荣的时期后,现在它的利润率只有不到5%,目前公司融资主要是依靠银行信贷。其董事长陈国荣发告诉《环球企业家》:“在贷款方面的限制比以前严格多了,没有担保和抵押物已经不能贷到资金。”

据全国工商联对16 个省的中小企业调研发现,当前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的“钱荒”问题可能比2008 年金融危机时更加严重。温州的一项企业抽样调查显示,认为当前资金吃紧的企业占到42.9%,而温州20% 的中小企业已经处于半停工状态。

在流动性骤然紧缩的背景下,单个的企业从银行顺利融资并不意味着未来的稳健,上下游企业会为它增添一些不确定因素。“上下游的众多企业中,如果有一家在银行融资中遇到困难,就必然会给本企业带来影响,流动性匮乏不仅仅是关系个别企业的事情。” 泰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茂发对《环球企业家》说。

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显然是这场“钱荒”的观望者。因为这场流动性逆转与它们的关系并不大。桑德集团是国内环保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拥有境内外两地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文一波向《环球企业家》表示,“钱荒”并没有影响到集团的融资,目前集团的银行融资占到整个融资的50%。一家央企的财务人员也赞同这样的观点。他所在的企业与银行签有长期合作协议,银行和自有资金放在一个大池子里全国调配,这次“钱荒”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影响。

但一些“钱生钱”的企业就没这么幸运了。过去的几年,政策利好催生了一大批以“钱生钱”的企业,这其中包括一些放弃主营实体业务而专做虚拟金融的企业。据王茂发说,这几年他周围的很多温州老板看到做实体经济不赚钱后,就做起了炒房、炒收藏品和高利贷的生意。如今温州房价暴跌,流动性骤减,他们正在品尝苦果。这些企业在货币政策趋于稳健的常态下,生存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更大的危机是对产业整体影响。悲观者认为未来如造船、钢铁、LED等九大行业将可能破产,甚至认为99%PE投资机构会将面临倒闭危机。尽管这样的论调有些言过其实,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钱荒”已累及汽车产业。

据华尔街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的研究显示,中国汽车生产商是银行承兑汇票的主要用户。银行承兑汇票是由银行签发的为交易融资的短期担保票据,有时被用作现金替代品。在资金紧缺时期,其贴现率大幅上升。

长城汽车一位代表在7月4日表示,因为国内销量增长,该公司去年应收票据激增70%。吉利汽车在2012年财务报告中称,该公司应收票据总计人民币89.9亿元,较当年6月末上升37%,因第四季度市场该公司车型的市场需求旺盛,而且公司净现金水平较高,这使其能持有这些票据直至到期。

但最受关注的房地产行业却能独善其身。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虽然历经多次调控,但房地产业屡屡以凤凰涅槃的姿态完胜其他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较高的收益率一直让这一领域成为资金的洼地。“在一二线城市尤其如此。即便银行收紧对房地产的信贷,也会有各种民间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这一产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向《环球企业家》表示:“房地产真正的调整只会发生在其他实业的赚钱能力大大提升之后。 ”

捷径难寻

经过此次“钱荒”之后,高层希望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巨量的存量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中小民营经济。不过,从目前的情形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更严峻,让这一预期仍将可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即便是在流动性充裕的过去,从银行流入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资金也非常有限。现在国内拥有中小型企业5651万家,占所有企业的比例超过 98%。但在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54.8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不到一半,小企业贷款余额仅为10.8万亿元。与之相反的是,部分大企业却正在逐步减少对银行的信贷。文一波说:“未来将逐渐压缩银行融资的比例,因为债市融资的手续简便,效率更高。”

 实体企业长期缺乏赚钱效应是问题的关键。孙立坚认为,正是因为实体经济长期低迷,所以银行谨慎放贷,企业没有投资实业的热情。而大企业又在削减银行信贷,导致银行去做高收益、高风险的第三方理财投资,造成资金在某些领域过度配置或金融体内空转。

显而易见,提升实体经济的赚钱效应是当务之急。与发达市场相比,国内的实业领域需要提升的方面还很多。例如在产品方面,中国和美国无论在品类、精细化和技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提升实体企业的活力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在遭受危机创伤的欧洲,尽管财政赤字高居不下,但政府依然减低企业税负,降低资金成本,让企业充分发挥潜能。

最近上海自贸区获批被看成是政府预备放松管制的风向标。自贸区建设意在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是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则是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的大胆试点。“这次自贸区的获批就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减轻企业税负,启用新的市场机制来创造实体经济的盈利空间,让资金回归实业。”孙立坚表示。但眼下让被困的庞大资金迅速找到一条进入实体经济的捷径显然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