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已经终结,原有使命已成烟云,是时候变身中资银行了

厦门国际银行不中不外 第一合资银行改弦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  |  阅读:

中国合资银行的队伍再次减员。

4月20日,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成立大会,在从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同时,也完成了从中外合资银行改制为中资商业银行的进程。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终于在合资银行优势渐失的背景下急流勇退,历时三年完成股改,加入城市商业银行的队伍中。

作为第一家合资银行,1985年成立的厦门国际银行的发展之路可谓是国内合资银行遭遇的缩影。在成立之初,合资银行大都背负着金融改革试验田的使命,也曾为国内银行业务引进了一些先进经验。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引进海外战略合作者的逐步放开,合资银行一方面失去了原本独有的“外援”优势,另一方面又因监管受限无法像中资银行一样开疆拓土大展拳脚。改制成为谋求新生的必经之路。

至于厦门国际银行,则是一个更为尴尬的存在。“背着合资银行的名头,实际上却更像是一家彻头彻尾的中资银行,但两边的优势都享受不到。”一位前厦门国际银行人士称。

尴尬的合资

在改制之前,厦门国际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为香港闽信集团,持股36.75%,日本新生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持股10%,美国赛诺金融集团持股5%;中方股东方面,工商银行持股18.75%,福建投资开发集团持股12%,厦门建发集团持股7.5%。

但是第一大股东香港闽信集团,却是由福建投资开发集团实际控制的。闽信集团前身为香港泛印集团。1987年福建投资开发集团受福建省政府之命对泛印集团进行收购,并更名为闽信集团,成为香港红筹上市公司。目前福建投资开发集团持有闽信集团47%的股权,是第一大股东。因此,福建投资开发集团是厦门国行的实际控制人。

“这样的股权结构就导致所谓合资银行,更多的是一个噱头,厦门国际银行骨子里就是福建省控制的银行。但是没办法,从股权结构上看还是要受到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限制。”一位厦门国际银行人士称。

在上述人士看来,合资之名最终让厦门国际银行经过近三十年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业务特色以及发展疲态。

“合资银行在成立之初是享受到一些政策红利的。”上述前厦门国际银行人士说。这种红利,一方面是彼时招商引资时外资银行的税收优惠、存贷比准备金等方面的监管较为宽松,另一方面是外资方的先进经验和创新业务得以落地。

“但是由于实际控制人还是福建投资开发集团,所以厦门国际银行不能像上海巴黎国际银行、青岛国际银行等合资银行那样,从外资股东方获得较多的管理经验。而且厦门国际银行的企业文化是非常本土化的,外资股东参与很少。”该人士说。

虽然业务创新空间较大,厦门国际银行还是有无法跨越的窘境。“缺存款,缺网点。”前述厦门国际银行人士总结称。

“很难想象,现在这家银行还没有网上银行。”该人士感叹。尽管厦门国际银行在一年前已经开始设立专门负责网上银行系统开发的PMO部门,但是目前进展了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厦门国行坚持要全新开发拥有自主专利的网银系统,但是并无太大进展。以目前的进度来看,最快也要在2015年才能发布。”

厦门国际银行此前对发展网上银行缺乏热忱,也与缺存款和缺网点的天然缺陷有关。合资银行无法开展对个人的人民币零售业务,经营网点的设立也受到国务院严格限制,截至目前,厦门国际银行仅在北京、上海、珠海、福州、泉州设有分支行或代表处。“改制之前,没有人民币零售业务的牌照,个人零售业务并非我们主要盈利点,对网上银行的需求也不大。”前述厦门国际银行人士称。

业务擦边球

合资银行普遍面临着个人零售业务牌照缺失、网点扩容缓慢的困局,但是厦门国际银行需要谋求发展。于是这个偏居一隅的合资银行亦开辟出不少“灵活”的业务模式。

“就是利用监管的盲区打擦边球,或者做一些其他银行做不了或者无法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主要表现在对公业务上。”上述前厦门国际银行人士称,“厦门国际银行总能通过巧妙的融资方案设计,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又因为其设计的方案具有唯一性,定价奇高,让客户又爱又恨。”

获得存款是银行运作的基石,但是受限于没有人民币零售牌照,厦门国际银行的存款方一般只有企业存款或者保险。记者获得的一份《厦门国际银行二季度市场营销工作例会会议纪要》(下称“纪要”)中显示,多家支行在二季度重点工作部署中都提及要“梳理3000万元以上授信客户配套情况”、“当前分行3000万元以上授信客户配存情况较差,接下来将设置奖惩方案并专项督进”。而所谓“授信客户配套”,即授信配套存款,这是银监会在2012年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政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运营的通知》(俗称“七不准、四公开”)中明令禁止的。

“授信配套存款,是厦门国际银行存款业务的重要来源之一。最常见的方法是存款质押贷款和全额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上诉前厦门国际银行人士称,“存款质押贷款分为两种,一种是存人民币贷外币(或反之),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汇率风险;而另一种存人民币贷人民币业务则纯粹是为了增加存贷款规模,对企业而言除了讨好银行外无任何好处。”与此对应的,在另一份厦门国行内部下发的《夏日艳阳业务拓展活动—2013年第二季度市场营销工作要求》(下称“工作要求”)中,亦提到要“继续坚持‘负债为本’的作业理念,原则上确保客户往来存款平均余额不低于授信平均余额的15%,力争达到30%”。

在贷款方面,高收益贷款项目则成为厦门国行主要利润来源。据上述厦门国际银行人士介绍说,“厦门国行的口号是‘拾遗补缺’,主要就是找被各大银行遗漏的客户,做细分市场。虽然厦门国行称要‘深耕本地’,但是事实上厦门市场体量小,拓展空间有限,优质的客户资源已被大多数资质更好、配套服务更为完善的金融机构垄断。于是,厦门国行只能寻找一些外地客户授信,或者一些在其他银行眼里资质相对较差的企业。”

“在这方面,厦门国际银行有着艺高人胆大的老辣。”上述前厦门国际银行人士称,“审批部门大多都是有着多年经验的老手。”

上述厦门国际银行人士也表示:“审批部门对许多优质项目视而不见,因为他们要求所有的贷款项目都是‘高收益’。”审批项目的原则是看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抵押物保证兑付,而非企业的运营资质、营收能力等。

“除此之外,还有股权质押项目也颇为激进。其中不少公司都是壳公司,盈利能力很差,但是担保物不错,通常都为国内非上市银行股权,厦门国际银行倾向于放贷款给此类客户。甚至连不少贸易公司都能融资1亿元以上。”该人士称。

而在纪要中也有这样一段,“深度开发股票质押、股权质押、内保外贷、贸易融资等传统优势业务。对于与本行往来年限较长、资质较好、信誉优良、合作潜力较大的基础客户,应结合本行的资金成本,进一步明确具体的客户优惠标准,给予更大的风险容忍度,满足客户做大做强的融资需求,实现银企合作双赢,力争扩大贸易融资业务占比。”

改制之路

无论是个人零售业务和网点拓展的乏力,还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激进攫取,完成股改的厦门国际银行,可以发挥的空间更大了。

“厦门国际银行完成股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以引进境外资本和先进经营管理技术为己任的中外合资银行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厦门国际银行给记者提供的资料中如此评论。

从2009年正式进行股改战略部署,厦门国际银行的股改耗时近三年。从结果上看,厦门国际银行通过老股东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两大工作成功将外资持股比例降至25%的标准以下。

2011年2月,外资股东日本新生银行选择将其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厦门国际银行另外两家中资老股东,开启了改制的实质性步骤。其所持有的10%股权转移给福建投资开发集团和厦门建发集团,受让比例分别为6.15%和3.85%,日本新生银行正式退出厦门国际银行股东行列。

随后,另一外资股东香港闽信集团在其所持有的36.75%的股权转让5%给新投资者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厦门国际银行引进了56家新投资者,增发9.3534亿股,使得外资股权比例合计下降到24.93%。其中,闽信集团、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赛诺金融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16.93%、5.33%、 2.67%。

股东权益亦从2011年末的38.81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5亿元左右。

在这次增资扩股中,福建省国资企业出力不少。福建国资委旗下的福建华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漳州国资委下属九龙江建设有限公司和漳龙实业有限公司等均参与了认购。

“耗时三年,其中的故事自然很多,不然时间不会拖得这么久。”上述知情人士称。然而个中纠结,参与者却不愿道出。“最初方案有很多种,比如由福建投资开发集团完全接手闽信集团股份等等。最终的方案,是多方博弈和商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