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国央行和大型金融机构发现自己在彭博公司面前近于裸体时,这种震惊与愤怒可想而知。

彭博“偷窥门”曝光 中国央行担忧外储操作泄密

来源:腾讯财经  |  作者:闫铮 刘中盛   |  阅读:

 

当各国央行和大型金融机构发现自己在彭博公司面前近于裸体时,这种震惊与愤怒可想而知。
 
早前,彭博社一名记者致电高盛,询问该公司一位合伙人长期没有登陆彭博客户端的原因,由此高盛发现,彭博客户终端留有“后门”,彭博通过客户端可以看到客户的各种私密行为,使用者的一举一动都尽在彭博公司掌握之中。随后,高盛将这一情况上报美联储,美联储决定调查官员使用彭博终端的数据信息是否安全,彭博偷窥门因而公诸于众。
 
令人错愕的是,还没等美联储查出结果,彭博的前员工出来爆料,声称曾查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前财长盖特纳的使用信息。
 
5月14日,彭博新闻社主编马修·温克勒为偷窥丑闻道歉,称这种做法“不可原谅”,同时采取了补救措施,但仍无法平息客户的怒火。
 
各国央行担忧,严格保密的金融信息可能已经不再是秘密,于是针对彭博的质询纷至沓来。与各国央行同样感到不安的,还有全球31.5万金融行业从业者,很快以国际投行为首的金融机构也加入了讨伐彭博的行列。
 
5月15日,中国一家大型券商对腾讯财经表示,彭博由现任美国纽约市长迈克尔·彭博一手创办,他开创了金融数据提供商兼营媒体的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对客户来说,天然存在着信息风险问题。一边是对客户无所不知的金融客户端,另一边是“希望无所不知”的媒体,加在一起,这对彭博的客户来说可能是一个灾难。
 
不过更令这家券商感到绝望的是,目前几乎没有其他客户端可以取代彭博。除了任人宰割与口头谴责,金融机构别无选择。而对各国央行来说,如何保护国家信息安全也应该提上日程。
 
无所不能的彭博
 
温克勒在针对偷窥事件致歉时称,彭博的记者不应该拥有获悉客户私人信息的渠道,4月,彭博已经修改了相关规则,目前彭博的记者跟客户权限已经一致。
 
他进一步解释称,此前彭博的记者所能查看的客户信息均不涉及重要数据,记者们能看到的内容仅限于用户的创建、登录历史等信息,无法获悉客户交易数据和投资组合。
 
但部分金融机构并不放心,已经成立32年的彭博,究竟还有多少秘密,谁也不知道。
 
1981年,被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公司扫地出门的迈克尔·彭博,凭借1000万美元的补偿金创办了一家新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服务。1982年,公司更名为彭博资讯有限公司,当年获得美林证券3000万美元注资。此后10年,彭博公司一直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2012年,彭博公司的营收已至79亿美元。
 
在1990年,迈克尔·彭博创办了彭博通讯社,其初衷是为金融客户端提供资讯支持,以便更好地销售金融客户端。可能连迈尔克·彭博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年轻的通讯社,竟一举动摇了已逾百年历史的路透社的霸主地位。如今彭博金融数据市场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越路透,成为全球最大的资讯公司。
 
能在短时间内超越行业巨头,彭博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方面,彭博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彭博社尤其强调在交易时间,为市场提供能够指导投资的信息,并且彭博也确实将这一点做到了行业领先的位置。据路透社人士对腾讯财经透露,路透社与彭博社之间的竞争几乎是以秒来计算的。
 
正因如此,虽然每个彭博金融客户终端账号每年的收费高达2万美元,但仍有数以万计的人为此埋单。目前,彭博客户终端的用户约31.5万户,共有2400名记者为终端提供新闻资讯,同时彭博会动用一切手段,为客户提供任何能够赚钱的资讯。华尔街见闻报道称,彭博甚至会动用卫星,每周拍摄俄克拉荷马州美国最大的石油储藏库的照片两次,并根据房顶上的阴影长度来判断储油罐内的油量。
 
而彭博公司办公楼内部装潢与其“无所不知”的追求也有些类似。在彭博总部,所有的培训教室面向走廊的一面全部是通透的玻璃。据说,这是迈克尔·彭博专门请来吉隆坡双子大厦的设计者来设计的,其所要传达的理念就是“透彻”。而迈克尔·彭博自己的办公室里,每一个转角都有透明的金鱼缸,每一个角落,他都可以一览无遗。
 
央行的尴尬
 
彭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也为迈克尔·彭博走上政坛提供了阶梯。2001年,迈克尔·彭博辞任通讯社总裁,加入了纽约市市长的竞选,并获得成功当选,至今他已连任三届。而他每年从纽约政府领取的薪水仅是象征性的1美元,这种底气无疑来自彭博公司31.5万个客户的腰包。
 
但有一类客户群体,虽然从他们那里挣不到多少钱,但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更重要的客户:政府的一句话,有可能使得彭博丧失成千上万的销售。
 
本次危机虽然最初由高盛的投诉而爆发,但真正让彭博感受到压力的,还是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的“问询”。先是美国CNBC报道称,彭博员工曾经进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及前财政部部长盖特纳使用过的数据终端。随后,美联储表态“正在关注此事,并且已经与彭博方面接触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随后,美国财政部、日本央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等都透露正在与彭博进行密切接触。5月5日,名单上增加了掌握着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的中国人民银行。
 
外媒报道称,中国人民银行已向彭博了解相关情况,并对其在京高层表达了担忧。腾讯财经向央行求证这一消息,未获正面回复。
 
一位央行的人士对腾讯财经称,“这事没有可以公开发布的资料。”但并没有否认双方已经进行沟通,这与外媒报道所称中国将此事定义为“私下沟通”相符合。
 
“央行低调的原因在于不想此事被炒作。”一位某国有大行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彭博的行为的确存在泄漏央行信息的隐患,发出质询是央行的义务,但如果公开拿出来说,容易被国内舆论误解成已经出现了重大金融安全危机。
 
央行的谨慎主要因为此事涉及到3.44万亿美元之巨的外汇储备。作为全球最大的外储管理者,其资产组合的任何交易活动如果被泄密,都可能造成市场动荡,同时自身也将承担严重机密信息泄漏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彭博最早在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而第一批的客户当中就包括中国央行,迄今使用彭博终端已经18年。
 
不过,上述国有银行人士认为,彭博作为商业机构,不至于对中国政府部门做出这种“间谍”行为,因为彭博能够进入中国市场全靠政府的审批。
 
资料显示,在彭博终端进入中国市场后,彭博新闻社于1995年6月27日从中国外交部获得外国驻华新闻机构证,并且直到2009年才获得国新办批准,在中国提供新闻金融服务。
 
而截至2012年4月份因为与大智慧的诉讼案时披露的数据,彭博终端在中国拥有3500个客户。对于全球31.5万的用户来说,虽然中国客户占比很小,但这个国家被认为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全球的金融机构都在期待金融市场 的逐步开放,彭博不能失去这个市场。
 
令人恐慌的商业模式
 
在各国央行发起质询的同时,金融机构也开始关注自身信息安危。5月16日,摩根大通致信彭博,要求它提供2008年以来使用彭博终端查询自己用户的所有员工登录信息,执行每一次查询的员工职位,要求确认不再进行任何不适当的查询。
 
但腾讯财经从摩根大通驻中国内地代表处获悉,摩根大通并没有撤换彭博客户端的计划。
 
5月14到5月15日,腾讯财经咨询多家国际投行、基金公司、券商,没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明确表示会弃用彭博终端。
 
中国一家大型券商的从业者对腾讯财经表示,金融机构普遍对彭博终端存在依赖,虽然也清楚客户端有潜在的威胁,目前这一工具的替代性较差,只能暂时隐忍。
 
这位券商从业者认为,类似彭博终端的这种模式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隐患。目前彭博通过新闻团队获取对市场有影响的信息,信息再通过终端提供给订阅客户,从而为客户创造价值。汤森路透、国内的大智慧通讯社也在采有相同的模式。
 
然而,当通过终端收集客户(金融机构)的数据之后,是否会利用这些数据,来做新闻报道,甚至透露给竞争对手,并不得而知,而这一环节也难以监督。
 
目前更令金融机构担心的是,此类看似是合作伙伴的金融资讯商,不仅可能是泄露私密商业信息的中介,甚至还会直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据报道,近年彭博盈利的新模式包括,推出交易股票、债券的金融产品,客户订阅客户端后,彭博还会收取一部分经纪费用。目前彭博从事的这类经纪业务,已经开始被华尔街所警惕。
 
对于各国央行和金融机构的问询和质疑,彭博中国区没有正面回复,他们仅将总部的声明翻译成中文发给中国媒体:“关于此事,我们正在与我们的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开展富有成效的对话。”
 
上述券商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相比金融机构,她更关心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最终会采取什么措施,“信息命脉被捏在美国人手里,这滋味并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