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潜在买主的强势,派杰显然缺乏筹码

派杰兜售价太高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贺颖彦 沈旭文  |  阅读:

对于很多投行的香港业务部门来说,颓势已经持续了近两年,迄今为止没有看到好转的迹象,裁员声浪也是此起彼伏,波及者亦包括许多声明显赫的大券商。一位香港金融界离职员工在反思中一语道破,“再牛逼的投行也牛不过行情”。

而对于一些小型投行,譬如美资投行派杰(Piper Jaffray)来说,它更是踩中了行情的“重灾区”。这家并不算很知名的投资银行很早就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并于2006年在上海开设办事处,频繁出现在国内各种会议,成为承接中国概念股赴港赴美上市的赢家。不过,在中概股遇冷之后,派杰的好日子很快到头。

今年8月,派杰宣布在9月30日以前退出亚洲业务,有意出售或关闭其亚洲分支部门。按照常规,市场将其高调宣布有意出售的动作视为已经与潜在买家接近达成协议,并先后传出广发证券、平安证券、银河证券、民生银行等多家竞购者。

不过,银河证券及平安证券高层分别向本刊记者确认“并无此事”,这场竞购的玩家只剩下广发证券与民生银行。有消息称,广发证券曾是最为接近达成交易的对象,但最终其方案并未获得广发证券董事会的通过。而接近民生银行的人士确认,截至记者发稿前,民生银行与派杰的并购谈判也已“中止”。

随着9月30日的大限临近,派杰亚洲业务最后的结局,似乎只剩下关闭一种。

派杰颓势

作为一家中小型投行,派杰亚洲的主要业务即是为内地中小企业赴美或赴港上市担任承销及保荐。在市场大热的2006年以后,这类证券公司以灵活的保荐机制、低廉的承销费用赢得了众多客户,其活跃度甚至超过摩根士丹利等大型投行。比如,派杰美国参与承销了百度、当当、优酷、网秦等几十家中国公司赴美IPO。

2007年,派杰以两倍市净率并购香港本土投行金榜证券,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二家外资券商并购本地券商的案例,着力扩充自己的香港地区业务。其后,派杰迅速开展承销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业务,其客户包括先健科技、科诺威德、双桦控股、泓淋科技等十余家公司。

不过,从去年开始的中概股低迷使得派杰亚洲的业务遭受重创。其财报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派杰在港股市场亏损高达390万美元,此前第一季度的亏损额高达290万美元,2011年全年的亏损额为1100万美元。

不独是派杰,港股市场在经纪业务和IPO业务上双双显现颓势,使得各家香港券商都叫苦不迭。普华永道数据显示,自从2012年二季度以来香港IPO就出现下滑,上半年只有32家公司在港上市,总筹资306亿港元,同比下滑84%。

亚洲地区的亏损也拖累派杰整体盈利。派杰在今年二季度的利润同比下跌25%至5100万美元。

“我们固然相信亚洲市场会有长期的增长,但已不能接受当前的损失率,而且这也导致我们无法获得投资来扩张搭建更好的平台。经过对亚洲业务数月的评估,也基于股东、客户和雇员的利益,预计在今年9月份退出香港市场。”派杰首席执行官高宝明表示。

这一明确表态被市场认为,派杰已经接近与潜在买家达成协议,或可避免直接关停的厄运。此前,香港市场已经分别有两家券商出售自己的香港分支业务,两家直接关闭。

拯救之路

从去年年底开始,香港媒体就曝出某华南券商高层频繁出入派杰亚洲所在办公室,这家券商其实正是广发证券。

身在华南区域,广发证券在经营香港地区业务上有着地缘等优势。不过,香港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其香港地区分公司经营近六年,一直未有大的起色。不仅与国际投行相差甚远,甚至与同在香港的中信、海通相比亦有差距。其关键原因在于,广发香港一直没有培育出足够强大的经纪和机构投资者人脉网络。

而派杰在经纪网络与机构投资者人脉网络上的优势,正可以被广发所利用。

在今年6月份的广东产业资本融通创新论坛上,广发证券总裁林治海表示,“广发证券依托于香港的平台——广发香港控股,接下来将在全国券商当中率先通过合资并购的方式来做强做大我们的国际化平台,今年应该就会有实际的成果。”他所指的正是接近与派杰达成的协议。

此前,林的团队已经为这个交易数次来往广港两地,并接近达成协议,原定于7月最终宣布交易的达成。不过,就在最后一道程序上,广发证券董事会却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否决了这项提议。

知情人士透露,该项提议被否决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对初次方案的价格不满意。在广发与派杰接触的半年多时间里,随着市况不断降低,对投行前景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高峰时期在香港拥有近80人的派杰也不断出现离职,使得广发证券董事会对收购派杰的疑虑越来越深,因此最终否决了这项交易。

而在广发证券的收购暂时搁置后,市场开始陆续传出银河证券及平安证券有意加入竞购者队伍的消息。

不过,平安证券总经理何善文及银河证券官方均对此表示明确否认。前述知情人士称,“这仅仅是派杰官方为了让自己保持吸引力,而放出的烟幕弹。”

终结者民生

事实上,接近“溺水”的派杰此时还有“最后一根稻草”,这位可能的“拯救者”是已经在A股和H股同步上市的民生银行。

不过,这位拯救者似乎并没有被放出的烟雾弹迷惑,而是十分清楚自己在收购中居于有利地位。

一位参与交易的人士指出,尽管有传言声称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和银河也在与派杰商谈,“但这样的消息可能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

“平安自己在香港就有分支机构和牌照,一是没必要多此一举,二是平安银行和深发展整合还在进行中,不可能为派杰牵扯精力。至于广发,据我了解,他们现在进行海外扩张的意愿也比较有限,派杰也肯定不是理想对象。”该人士称。

对民生银行来说,在港收购一家券商牌照确有必要。

受制于国内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国内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只能将主业集中于债券承销,无法染指利润最为丰厚也带来最多品牌美誉度的股权融资市场。不过在内地金融业态中,银行以其庞大的网点覆盖和金融地位牢牢掌握众多客户资源。满足这些客户的股权融资需求也是自然的延伸。

此前,国有大行均在香港设立了券商子公司,包括建银国际、交银国际、中银国际等都在承接内地赴港上市股方面卓有成效。

“民生银行要在香港地区拿券商牌照,这个规划两三年前就已经提出。”民生银行总行一位相关业务人士表示:“只不过一直在比较是通过收购更合算,还是自己申请更合算。”

前述接近交易的人士则表示:“其实在香港地区,就算单独申领券商和其他金融牌照,难度也不大。如果选择收购既有的券商资产,主要还是希望节省前期沉没成本,并利用既有的服务管道和客户资源。但在这方面,派杰实在没有多少谈判的筹码。”

在民生银行与派杰方面的谈判中,派杰兜售相关资产的意味无疑更为明显。“派杰撤离香港是他们既定的策略,交易迟迟拖延,对他们的压力更大。但在目前的环境下,派杰想找到合适的买家其实并不容易。”前述接近交易的人士称。

因此,在收购谈判中,毫无疑问民生银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其对合理的价格也更加看重。

目前对派杰的收购,主要是由民生银行香港分行进行操作,总行业务部门暂未大规模参与,如果收购成功,派杰未来的管理架构,民生总行业务人士表示,“目前总行也没有明确结论”。

派杰对亚洲业务的定价是市净率一倍以上,相比中信收购的里昂的2倍市净率已然缩水不少,但派杰的品牌和网络与里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不过,前述接近交易的人士则透露,目前民生银行与派杰的谈判已经“暂时中止”,“派杰胃口太大,开价太高。民生银行又不是非收派杰不可,价格谈不拢,民生也不会强求”。

而对于确定即将撤出香港市场的派杰来说,失去民生银行这根最后的稻草,再峰回路转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根据香港媒体援引派杰员工称,目前派杰大部分人已经不再工作,等待最后的清算。

上述接近交易的人士暗示,在派杰以外,民生银行在香港市场上还有至少两家潜在的收购对象可供选择。如果对派杰亚洲的收购继续延宕,不排除民生银行会启动其他收购。而派杰的无人接手,也只不过是香港券业大萧条的又一个注脚。”

Tags:  派杰 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