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近230年历史的美国银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其88亿美元的二季度亏损创下了历史纪录。

美银变了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王晓洁  |  阅读:

Patrick Brescia正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读新闻传播系三年级。他是学校的活跃分子,在校园警务室做义工,同时兼任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实习销售员。他希望找到一家银行帮助他更好地理财,于是,他选择了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的“保存零头”服务(keep the change)。

这项服务的精妙之处在于主动帮客户存钱—Patrick开通该服务后,他每次购物的零头都会被自动存入储蓄账户。比如,如果Patrick花4.5美元买了一个三明治,银行便会从他的卡上整取5元,多付的0.5元则被自动存了起来。每年,Patrick最多可以靠这项服务存上250美元。开启业务的前三个月,零头的100%都可以入账,三个月后,系统每次存上零头的5%。

“保存零头”的服务在由美国银行于2005年10月推出之后风靡全国。你在惊讶美银的服务有多么周到吗?没错,这就是它的风格。这家最初由意大利移民创立的银行,一直致力于成为顾客的朋友和社区的建设者。与高盛、摩根大通这类投资银行相比,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美国银行甚至显得有点儿“土”:它的长项是传统业务,高杠杆、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一直离他们很遥远。也许正因其保守,2008年年初,它是全美唯一一家不被次贷危机拖累的大银行。

但如今,一切都变了。拥有近230年历史的美国银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其88亿美元的二季度亏损创下了历史纪录,公司总收入随之下跌54%;股价也由年初的14.7美元/股接连下挫到如今约7美元/股;8月底,美银大规模抛售了其所持有的一半中国建设银行股权套现,筹得83亿美元以充实资本金;9月12日,美国银行宣布将在2013年底前裁员约3万人,每年削减成本50亿美元。

“美国银行会不会走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老路?”9月8日出版的《商业周刊》在封面专题《拯救美国银行》中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华尔街甚至开始盛传美银将在政府安排下接受来自摩根大通(JPMorgan)的救助。

美银究竟怎么了?毕竟,人们曾经以为它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身—2009年底,公司还清了450亿的美国政府注资,去年第一季度甚至打了个盈利31亿美元的翻身仗,今年第一季度盈利虽然不及去年同期,也有20亿美元的利润。

但如今,一切都在提醒美银乃至整个美国金融市场—在雷曼银行轰然倒塌三年后,危机仍在蔓延。  

祸起房贷业务

如果大致浏览一下美银的财务报表,便不难总结出公司二季度巨亏的原因。在“住房贷款业务”一项里,145亿美元的亏损数字显得异常刺眼。

悲剧发生的原因还要追溯到几年前。美银前任公司CEO刘易斯(Ken Lewis)热衷于并购游戏,他的志向是将美银打造成全能金融巨头,从2003年至2008年,公司进行了六次并购,员工人数飙升了一倍多。

2008年1月,公司以40亿美元购入了觊觎已久的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公司Countrywide,当时Countrywide正因为次贷债券的烂账而挣扎在崩溃的边缘;去年初,美银又以500亿美元拿下了全美最大券商美林,从而一跃超越花旗银行,成为美国最大金融机构。

美银将Countrywide和美林收入麾下后,大大扩张了房屋抵押贷款的市场份额,也增强了投行部门和财富管理部门的实力,不过,灾难也随之而来—这两家公司都背负着巨额的不良贷款包袱。

2008年和2009年,美国政府为美银先后两次注资共450亿美元,其中至少200亿美元都用于为美林的抵押贷款业务纾困;不良资产高达300亿美元的Countrywide更是将美银拖入了官司的泥潭—Countrywide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拥有美国住房按揭市场16%的份额,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法律诉讼排山倒海而来。

危机终于在今年夏天全面显露—6月29日,美银宣布,将花费85亿美元与投诉者达成和解,用于解决与Countrywide相关的不良贷款诉讼,涉及金额高达4240亿美元。这是次贷危机发生以来最大的一单和解案。85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它吞掉了美银2008年以来的所有利润。

投诉者是由22家机构组成的索赔团,包括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黑石公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以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去年10月,这22家机构联名致信美国银行,措辞强硬地要求其回购47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在房地产市场欣欣向荣时,他们曾从Countrywide购买了数百亿美元的按揭贷款证券,而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他们的大部分钱都打了水漂。

Countrywide的法律问题拖得美银举步维艰。9月16日,彭博社称,四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银行考虑让Countrywide寻求破产保护。

官司持久战

一个Countrywide已经让美银焦头烂额。但现实是残酷的,美银面对的不只是一起官司。

房屋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也因为购买Countrywide的债权遭受损失而要求美银回购债券。今年1月,美银花了30亿美元与“两房”达成和解。

不过,围绕“两房”的官司还没有结束。今年9月,作为“两房”的监管机构,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 简称FHFA)对包括美银在内的17家国际金融机构提起诉讼,声称金融危机爆发前,这些银行向“两房”出售了2000亿美元的“有毒”抵押贷款证券,从而让“两房”承受了至少30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称,“两房”的投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卖方的误导所致:银行粉饰了抵押贷款证券的质量,无限夸大了贷款者的偿还能力;还将不合标准的抵押贷款债券包装成看似优质的金融产品出售;对于房主伪造收入水平的行为也视若无睹。

今年8月,美国保险巨头AIG(美国国际集团)也加入了投诉者的行列。AIG起诉美银误导客户购买垃圾债券,要求其赔偿100亿美元以覆盖公司的损失。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向AIG注资1800多亿美元以保证金融市场不会崩盘,直到现在,美国政府仍然是AIG的最大股东。

“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和政府支持的企业现在开始追究金融危机中银行的责任。”在华尔街从事投资管理多年的梁小滨告诉本刊记者,“美国政府知道银行已经从金融危机中逐渐恢复过来,所以会在近两年集中提出诉讼。” 

除了政府和大公司,广大平民也加入了诉讼大军。去年,不少顾客投诉美银的贷款利率不合理,于是美银被迫修改住房贷款条款,以便保证人们不被赶出家门,从2008年初到第二季度末,美国银行共修正了90多万个这样的案例。

绝望中的希望

为了处理纷繁复杂的法律纠纷,原先供职于摩根士丹利法律部门的加里·林奇(Gary G. Lynch)临危受命,今年7月,空降美银,接管公司的法律事务。据彭博社报道,他对公司的未来信心满满,认为美银有充足的资金可以与原告周旋。但他也没法估计出所需资金的规模,因为大部分官司都会持续数年。

不过,现任美国银行CEO布莱恩·莫尼汉对公司前景十分乐观,他在多种场合态度坚定地表示:“公司情况稳定”,“我们不需要筹集资金”。 

截至6月末,公司账上的流动资金是4020亿美元,这样看来,似乎美银的实力还足以抵御目前花费数百亿的法律事务消耗。不过,谁也不知道这些官司还要花掉公司多少钱。布莱恩的话,也许只是打肿脸充胖子。但他至少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改革美银。

“我们要回到银行业本身。”这是布莱恩的口头禅,也是他推行的“新美国银行”计划的核心。与热衷扩张的前任CEO刘易斯不同,布莱恩更喜欢专注于核心业务。自他2010年上任后,一直致力于精简机构,至今已出售了400亿美元公司非核心资产,包括卖掉黑石109亿美元的股权,出售巴西一家银行39亿美元的股份,以及最近抛售83亿美元的中国建设银行股票。

美银的努力还来得及吗?会不会像雷曼那样倒掉?

“雷曼的问题是资金链断裂,但美银的现金流情况挺好。”梁小滨表示。公司第二季度的现金流比第一季度增长了2400亿美元;而且,美银的七块业务中,只有房贷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从第二季度财报来看,美银的吸储量甚至相较于去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投行和财富管理部分的收入也分别攀升了28%和14%;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7亿美元。如果不受房屋抵押贷款官司牵连,美银将会在第二季度创收37亿美元,甚至比去年同期的表现还要好。

美国“股神”巴菲特的50亿美元投资也为市场注入了信心。8月25日,他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投资50亿美元购买5万份美国银行累积优先股,受此消息影响,美银股价在当日飙升15%,并带动了主要银行股全线暴涨。

“我对美国银行旗下业务的盈利能力印象深刻,同时对公司团队积极面对挑战的精神表示赞赏。”巴菲特在当日的一份声明中称。

危机中也酝酿着转机。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的分析师Jason Goldberg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所有迹象都表明,美银正在进步。

英国《金融时报》的Lex专栏则建议,美银如果想在金融危机中求得一线生机,就应该将经营重心转向亚洲。当发达国家正在经历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时,亚洲国家却亟需更成熟的金融体系。但在亚洲,从股票交易、衍生品到外汇业务方面,美银都落在了汇丰、花旗银行的后面。

在香港工作的法国兴业银行经济师姚炜告诉《环球企业家》,欧美市场经济增长乏力,而亚洲市场发展则欣欣向荣,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银行业,走向亚洲几乎是欧美银行的必然选择,而这也正是美银可以发力的地方。

难兄难弟

眼下,日子难挨的不只是美国银行一家。据彭博社报道,FBR资本市场公司分析师保罗·米勒估计,整个美国银行业可能在房屋抵押贷款业务方面损失至少1210亿美元。

美国经济形势不佳也使银行业务扩张乏力。9月初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字显示,8月份美国有26个州连续三个月失业率上升,美国企业主对经济复苏势头越来越缺乏信心。美国人口普查局调查显示,去年美国的官方贫困率达到15.1%,达到1993年以来的最高值。房价的“跌跌不休”也让银行从顾客手中收回的房子越发不值钱,越来越多的顾客都选择放弃房子,卸下债务包袱,银行便不得不背负相应的损失。

“美国经济目前还没有触底,仍然有下行的空间,银行业的情形还有可能变得更差。”莫尼塔莫尼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EBM)驻香港的分析师林崑说道。为了提振经济,9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读了一项规模高达4470亿美元的促进就业方案,一旦实施,将会新增190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洲银行业的光景也是每况愈下。今年以来,法国兴业银行股价已经跌去一半多,9月15日,法国兴业银行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同时被穆迪公司下调评级。

愁云惨雾的大环境下,欧美银行纷纷割肉、套现已是行业见怪不怪的新闻。今年已经公布了裁员计划的银行包括瑞士信贷、渣打银行、英国莱斯银行、劳埃德银行、汇丰银行等;德意志银行8月31日减持港交所套现4000多万港币,而彭博社也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纽约梅隆银行已聘请瑞士信贷集团(CS)来负责出售管理着170亿美元贷款、高收益债券的Alcentra部门。

“这很正常。”亚杰雅康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前里昂证券研究部主管李慧告诉《环球企业家》,欧美市场将经历长期的去杠杆化的过程,毕竟,政府的注资只能保证银行暂时不倒,但债务却迟早要偿还。

雪上加霜的是,政府大大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这使得银行再融资的难度加大。今年8月,大萧条以来最严格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也开始生效,此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被纳入监管视野,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也受到限制;去年9月,旨在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对全球银行的资本金比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银行都在为此紧张备战。

美国银行曾在2005年推出保存零头服务“keep the change”,现在看来,美国银行以及整个欧美银行业似乎都应该“keep the change”,这一次,change的意思不是零钱,而是变革。 

Tags:  美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