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行已经成为真正的全能银行模式,这在现有分业监管的金融格局下,各家银行都会‘眼红’。这是陈元留给开行的最大财富”
国开行身份疑问
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开行)将7月中旬第二季度全行总结大会放在了苏州,部分原因是7月11日苏州分行—开行的第一家非计划单列市城市分行也要挂牌成立。
66岁的开行董事长陈元的季度总结发言只进行了十几分钟,便匆匆退场,随后由行长蒋超良主持完会议。
据开行内部人士透露,会议期间陈元的身体有些欠佳。不过,这没有中断这位“工作狂人”7月炎热夏天的密集行程。两天后,7月14日,陈元又赶往上海,与上海市政府会晤并签署《“十二五”开发性金融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向上海最大的融资平台—上海城投送上了一笔未来五年等值于600亿元人民币的本外币综合融资额度。
但是季度会议上董事长因病匆匆离场的小插曲,还是引发了开行分行参会人士的不少遐想。2012至2013年,政府换届,66岁的陈元是否会功成身退,而他退休之后谁会接棒领导这家已经初具规模的中国式全能银行乘风破浪呢?
过去十多年,陈元以一己之力率领开行由亏损累累的政策性银行成功迈向中长期信贷、投资和投行业务皆具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并在2008年启动了商业化转型。然而,在改制启动将近四年后,早已宣布商业化转型的开行,其身份却越来越难辨别。
仅从开行近年来的种种表述中,细心的人便会发现差异—“向商业性金融机构转型”、“以商业化的手段来做开发性金融”、“中长期债券类银行”、“中长期批发银行”……总之,在迈向商业化转型3年后,开行始终不愿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标签。
开行身份的模糊,借用一位资深监管人士的话,乃是由于转型的不彻底。而如果不尽快确定开行的战略定位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监管部门、股东、银行自身都会很难受的。
事实上,正是由于转型迟迟没有进展,大股东财政部不愿放权,全国社保基金入股开行最终在拖沓两年之后,于今年4月才真正成行,但最终入股比例较2010年7月双方签订的200亿元意向协议少了一半。
一位开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陈元曾在开行内部多次讲过,他本人将“与本届政府共进退”,这意味着2013年这位届时主政15年之久的资深银行家要退休了。陈元之后,开行这艘在中国现有金融监管格局之下另类崛起的巨轮将如何驶向商业化正途?而主政10多年后,陈元又将留下怎样的遗产?
被攻占的堡垒
对于开行而言,身份的焦虑属于未来,当下是最好的时代。
进入2011年,当中央尚未宣布“一年内开工1000套、五年内3000套”保障房建设规划时,开行再次显示出其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敏感的嗅觉。“两会”之前,开行对外表示,年内将新增1000亿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这将占2011年开行今年新增贷款规模的20%。
按照开行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开行当年发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贷款527亿元,余额新增443亿元,占全国金融业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新增的近一半。
保障房开发贷款由于较低的利率定价、过长的期限以及不确定的还款来源,商业银行一直对此兴趣不大。不过,对于开行这家将政策性业务“妙手回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而言,保障房却不仅仅意味着政治任务。
如陈元所说:“希望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的前期投入、探索,打通保障性住房的融资瓶颈,创造一种可持续的模式,使商业资金、社会资金共同进入支持保障房的进程中。”
“创造可持续的模式”成为1998年陈元入主开行后,开行进入开发性金融业务的主要思路。而今日之看似不盈利的政策性业务,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或许会成为明日众家商业银行争夺的优质商业性业务。
这便是开行开发性金融的逻辑。
十几年前,陈元提出了以“市场环境下、银行框架内”的思路对开行进行战略改造,适时退出制造业等竞争行业,并转向交通、电力等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领域。十年后,时间证明了这一战略的正确性。
一位前央行稳定局官员对此有过形象描述;十几年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领域尚未完全向市场开放,其融资活动被认为是非商业性业务,需要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支持。而十年之后,电力、公路、铁路、石油化工、城建及邮电通讯等行业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抢贷的热门行业。
这个逻辑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蓬勃兴起铁(路)、公(路)、基(建)等政府融资平台中得到完美体现。过去三年当中,国内金融机构创下高达9.09万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的壮举,不过是对过去十年开行城市开发性金融模式的一种全面复制。
开行总行一位人士也曾向本刊记者坦言,截至2010年末,开行5.1万亿总资产当中,50%的贷款和债券均投向地方融资平台,不过,2008年前的存量仍占到大部分。
“2008年后,我们被四大国有银行,尤其是农行和中行冲击的厉害。”上述开行总行人士说,过去两年,开行在地方政府方面的资源优势被纷纷被商业银行抢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开行上述内部人士如此点评,早在1998年,开行与芜湖市就在国内首创了城市基础设施贷款领域的“芜湖模式”,十年后,芜湖模式所创造的一系列融资手段,全部被商业银行复制借鉴。
其最为典型的便是“打捆贷款”,即把若干个单一的城建项目打捆,由市政府指定的融资平台作为统借统还借款法人,由市财政建立“偿债准备金”作为还款保证。“整体融资、统借统还、市财政建立‘偿债准备金’”成为城市开发金融变体的地方融资平台在过去两年风行的模式。
但商业银行普遍复制开行的捆绑贷款模式,早已让银监会头疼不已。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银监会便命令叫停捆绑贷款。进入2011年后,银监会再次要求商业银行需对贷款合同做出整改,统借统还一律调整为“一年至少偿还本息两次”。
不过,事过境迁。对于时下风行的保障房融资,即便是开行内部人士也对此多有担忧。以广泛参与公租房建设的重庆分行为例,其内部人士曾向记者算过一笔账,多次加息后,目前长期贷款成本已经升至6.6%,但公租房的租金收益勉强能覆盖利息,而对贷款本金的覆盖只有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