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本田前总经理门胁轰二的自传体回忆录讲述了这家合资汽车公司如何取得成功的故事

广州本田诞生记

来源:《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  作者:门胁轰二  |  阅读:

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而早在1998年,本田就在广东省设立了合资公司广州本田汽车,成为日本大型汽车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先锋。现场指挥的就是至2004年任广州本田汽车总经理的门胁轰二。他凭借流利的中文与亲切的笑容,被当地员工和新闻媒体敬称为“老门头”。在此让我们和门胁一起回顾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开拓中国汽车业务的历程。

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人事调动。1993年,我肩负开拓中国业务的使命赴任香港。虽然我毕业于大阪外语大学中文系,但进入本田之后,海外赴任都是去欧美。1991年从加拿大返回日本总部时,我已经50多岁。我想自己再也不会被派往海外工作,再不可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业务了,因此连原本保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的中文教科书都扔掉了。

当时,本田正在探讨与中国大型汽车厂商东风汽车集团(湖北省)成立汽车合资公司的可行性。1996年底,听到法国标致要从其与广州汽车的合资工厂撤出的消息时,本田产生了由东风与本田携手买下这家工厂的念头。

90年代中期,中国乘用车市场规模尚不足年50万辆,而且其中八成是政府公用车和出租车。但是,总有一天私家车时代会到来。首先是富人要买车,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成长模式。如果面向富裕阶层生产轿车,就一定能卖出去。这款车就是“雅阁”。

听到广州标致工厂出售的消息,我马上向当时的副社长宗国旨英(后升任社长)做了说明。宗国副社长当机表示:“很有意思。立即去办!”

在异国他乡经营合资公司的困难可想而知。文化和思想的差异也时有冲突。门胁坦言:与人打交道是合资成功的秘诀。

具体详情容我后叙,但结果是,汽车合资公司的合作伙伴选择了广州汽车。合资业务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配合。广州本田最初的中方负责人是执行副总经理陆志峰(现任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与他年龄相差一轮,但“气味”却出奇地相投。虽然彼此能够很融洽地相处,但我们之间还是有一个约定。

这就是:“只要迈出会议室,我们就只发表在会议室里决定好的事情。”每天早上,我们都要在会议室开会进行自由讨论,有时也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会议室的墙壁是玻璃的,办公室里的其他职员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会议室里面。当然,争执起来的话也会被看见。因此,如果从会议室里出来后两人的指示不一致,就会在职员中造成混乱。

所以,在会议室里另当别论,只要一出会议室,就要保持日中最高层经营者之间的步调一致。中方第二任最高负责人、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现任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这一点上也深有体会。

合资业务决不是一件坏事。合资方还出面为我们与掌握审批权的政府部门进行交涉。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按照自己一方的想法是无法顺利开展业务的。尤其必须考虑如何与合资方分享利益。

只想着独占利润应该是最大的风险。率先转让新技术,帮助当地产业健全地发展,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实践,才使广州本田得以顺利起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