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梁启超曾担心,“中国人无法成为世界人”。一百年后,这个魔咒依然是历史深处的忧虑。

用互联网精神推动全球化、全球观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王冠雄  |  阅读:

一百年前,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梁启超曾担心,“中国人无法成为世界人”。一百年后,这个魔咒依然是历史深处的忧虑。

近年来,有一种奇特的“中国模式”的理论非常流行,认为威权政治+政府干预是良方,中国庞大的内销市场就够了。2008年西方爆发的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这种言论。这便是“以中国化对抗全球化”。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拯救世界”的道德优越论甚嚣尘上,认为现代文明出了大问题,解决之道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尤其以哈佛大学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杜维明的新儒学思潮为代表。这反应了一种以中国文化对抗全球观念的思潮。

我想旗帜鲜明地提出,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观不是敌人。

诚然,全球化是一个双刃剑,也不具备道德属性。但无可置疑,它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大方向。地球村、共冷热。中国经济早已深度参与世界经济版图分工,外贸依存度很高,也越来越依赖于国外石油等战略资源。全球化根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别忘了,当年朱镕基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他任内最大的政绩之一。实际上,这是中华民族签署的最大一份商业合同!我们已经和世界签下了契约。

毋庸置疑,在商业领域,适应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各行各业“中国模式”实践是有坚实基础的。它与全球化并不冲突,反而是符合了全球通行的主要商业规律。打个比方,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牛顿的古典力学理论,后者是前者的局部实践,二者都正确。如果刻意把微观商业语境中的“中国模式”,上升到宏观经济层面,则让人担忧。

然而,如果没有与“全球化”匹配的思想武器,融入世界难免动作变形。这就是全球观,以世界普遍认同的观念和视野去观照企业,观照中国。30多年前,文革后百废待兴。面对“中国人可能被开除地球籍”的危险,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发起了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舆论准备,便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国大讨论。那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其内核,无非是回归重视民生、保护私权、尊重人性、敬畏法律的全球通识。

在这种情况下,以全球视野和观念去运营商业是中国企业群落一个历史命题。从TCL收购欧洲汤姆逊后不适应欧洲人工作方式,到联想总裁杨元庆把家搬到纽约用英语办公;从张瑞敏在海外布局本地化生产海尔产品,到腾讯主动投资俄罗斯DST基金,任正非甚至主动为某国总统竞选成功发去贺电,中国企业家们正在进化。

因此,主动融入世界的心态,理性的正常商业环境对中国企业乃至国家形象都至关重要。刻意夸大矛盾、对抗情绪的舆论场,会成为中国企业的“负资产”。华为、中兴海外收购多次被歧视,难道与此毫无关系?!

怎么做?我越来越感觉,互联网是一个方便法门。互联网的魅力正席卷世界,几乎每个传统产业都面临着“互联网化”的问题。信息革命的成果正与工业革命成果深度融合,将世界变成了平的、湿的。成长惊人、传播便利,无数创新在此发轫。

互联网的精神内核,便是信息透明、分享精神、平等意识、承担责任等。这既是全球化的生动实现,也是全球观的真实镜像。

一个不想全球化的国家,不会被世界所接受。一个不具备全球观的企业家,也不会做成真正的跨国企业。

全球化已经开始,全球观正在路上,用互联网精神去拥抱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系知名IT经理人、社会观察家。微博@互联网信徒王冠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