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震波开始侵袭到制造业,政府该如何面对?

制造业的崩溃

来源:《经济学人》  |  作者:经济学人  |  阅读:

零美元,不算燃油附加费和港口操作费:这就是目前一只集装箱从中国华南地区运到欧洲最低的费用。回看2007年夏季,同样一单货物,运费可高达1400美元。半空的货舱正是世界制造业崩溃的一个信号。

德国去年12月机床订单同比减少40%。中国大陆的9000多家玩具出口企业半数倒闭。中国台湾地区今年1月笔记本电脑发货量环比下跌三分之一。在美国组装的汽车数量则比2008年1月减少了六成。

金融危机的全球破坏力已在去年显现。而制造业危机的严峻性才刚刚露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总是以民族眼光——说真的,甚至常常是民族主义的眼光——看待制造业。可实际上,一场全球性的旋风也席卷了制造业。

美国和英国近三个月工业产值分别下降了3.6%和4.4%(折合年率分别为13.8%和16.4%的负增长)。两国都有人把这归咎于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但在那些对制造业出口——也就是对债务国的消费——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产业崩溃的形势更严重。

2008年第四季度,德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6.8%;台湾地区下降了21.7%;日本下降了12%——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日本的GDP如今下降得比1990年代早期还要快(参见《感冒药:日本经济大衰退》)。工业产值固然是易于波动的,但自从19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至今,全世界还没有经历过这样剧烈的产业萎缩,即便是石油危机那一回,其波及范围也没有今天这么大。

不论是东欧、巴西、马来西亚还是土耳其,都在经历产业崩溃。华南的废弃工厂,已是数以千计。这些厂的工人1月里回农村老家过年,好几百万人过了年就不回来了(参见《中国经济:改弦易辙,时不我待》)。

各国政府已出手帮银行业脱困,现在又听到了救助产业的呼声。相比狡诈的银行家,产业工人似乎更值得拯救。制造业仍然是个大雇主,而且由于有底特律、斯图加特和广州这样的聚集地,其萧条往往非常显眼。著名制造企业如通用汽车的失败,会沉重打击民众对自身前途的信心,而信心不足已经是经济的一个拖累了。那么,向产业提供特殊支援,肯定错不了吧?

被夷平的工厂

尽管制造业哀鸿遍野,回答却是“不!”固然一切选择都是痛苦的,但产业救助有两大弊端。一是政府制定和修改方案总是要大费周章,难以应对制造业领域复杂多变的困难。当前的困扰之一是贸易融资的枯竭。没人知道它会持续多久。

另一个是企业消化库存带来的问题(中国企业的部分库存是北京奥运会之前囤积的结果)。库存调整效应肯定只是暂时的,但同样没人知道它会有多大规模,会持续多久。

另一大弊端是,行业性的救助,无法解决危机的根本原因——需求下降,不仅是对制造品的需求,而是对一切东西的需求。由于产能过剩(汽车工业尤甚),就算政府提供再多的救助,一些企业也必然要关闭。

政府如何知道哪些企业该救,某个产业的“恰当”规模应是多大呢?还是得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哪个产业声音最大,谁的说客最能说会道,就给谁钱,这样既不公平又不经济。引导需求转向那些获得救助的走运行业而冷落那些没得到救助的行业,只会加剧纷扰。

当一个国家对某个产业格外偏袒,就容易激起外国以保护主义来回敬;也会导致该国的长期增长放缓,因为资源都被锁死在低效率的企业里了。

[---分页标志符---]

没什么可失去的,除了它们的供应链

有人说制造业具有特殊性,经济的其他部分都以它为基础。可实际上,经济更像是一个处处相连的网络,每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真正重要的区别不是某个行业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而是那些工作岗位有生产力还是没生产力。

一些制造业企业对这一点没话说,但立即又想出另一个理由:本轮危机已经威胁到了有生产力的熟练技术工人,这就有些过头了吧。现代的产业供应链是环环相扣的。汽车生产商举了一个例子,一家塑料型件供应商的倒闭,重创了通用汽车推出新款Camaro的计划。

汽车行业认为通用汽车的亏损会使北美供应链遭到永久性损伤(参见《美国汽车工业:支离破碎》。它们声称,政府救助能够帮健康企业重整旗鼓,以利再战。

尽管某些供应链确实存在瓶颈,但以此为理由来一般性地主张行业救助,则不够充分。按照规律,供应商应多找几家客户,客户也应多找几家供应商,这样就比单纯依靠一个大集团更具有抗风险能力。

来自中国的消息显示,目前的需求萎缩已经挤压出不少剩余产能,如果你的供应商倒闭了,在那儿可以很快找到新的。即便某个零部件只有非常专业的供应商能够提供,很难另谋他求,那也有比要求国家救助更有效的对策,比如改善管理。

最出色的公司都会密切监控其核心供应商,零部件也不止从一家采购,哪怕会多付些成本。在极端情况下,公司还可以出手支援落难的供应商,帮助它们筹资或向其注资。

既然行业救助是不经济的,为什么还要救援银行体系?当然不是为了救银行家,也不是因为国家救助能够提高金融业效率。即使是有缺陷的银行拯救和财政刺激计划,比如贝拉克•奥巴马本周签署生效的法案,针对的也是困扰经济的根本性难题:挽救银行——哪怕它们是咎由自取——是为了让资金继续流向所有企业;财政刺激是为了提振总体需求。

就算制造业正在崩溃,政府也不该在行业救助计划上过多纠缠。政府真正的任务涉及面更广,而且同样刻不容缓:继续扩大支出,搞活资金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