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前往香港的老牌豪宅聚集地半山,别墅在公路两边若隐若现,但如果想更近一步,则会发现公路变得越来越窄,“私家路,非请莫入”的标识时刻提醒来者:你已进入严密监控的区域。

“私家路,非请莫入”

来源:环球企业家生活增刊2006年4月号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阅读:

 

在美国,大部分顶级豪宅的拥有者都在极力控制他们住宅细节的散布范围,极少数甚至能在这个消息过剩的时代保有完整的神秘感,比如,新晋富豪Google的两位创始人,公众唯一能确定的消息是:听说他们住在Palo Alto,真的住在那里么?似乎是吧,否则住在哪里呢。

事实上,私密性的要求并非豪宅专属,人皆有之,区别在于普通住宅的消费者不会将这项功能分离出来,变为一个独立而显著的诉求,并最终折射在产品功能上。保证豪宅私密性功能的设置贯穿始终:地段选择、住宅形式、建筑设计、物业和技术构成的全方位安防系统,以及各种软硬件服务的搭配。

很大程度上,私密性成为中国新一轮豪宅热潮的驱动力。

北京财富公馆的单价不高,但总价惊人。数千平米的面积占有当然是高价的主要原因,不过销售人员更愿意强调其监控系统和周界报警系统的国际化标准。入园者需经过面部识别和车辆识别两道程序。澳大利亚顶级的面部识别系统对整形人士亦可适用,而无线车辆识别源自欧洲军方技术,通过无线车标、标签识别仪、智能道闸流水完成认证,业主控制中心专递的识别信息在家中决定访客的进出。

即将在上海市中心落成的一座国内屈指可数的私人庄园展现了豪宅私密性的极至。这片阔达40公顷的土地藏匿在喧闹的市井声中,其主体建筑不过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从外面看,它更像个普通的的街心公园。

但这显然是个危险乐园,如若误入这片领地,有可能被隐藏的防护沟渠所暗算,遍布在每个角落的红外监控系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不速之客。

即使是受到主人邀请的访客,私密性的提示也无处不在。走进这片私人领地之后,首先看到零星的建筑点缀在人造景观之间,再往里走,则出现一池湖水——经过水路,方到达这次旅行的目的地:主人的会客区。

会客区提供所有起居、休闲娱乐方面的服务,极尽生活所需,但这里与主人的私人生活几乎没有交集。这是国际通行的顶级豪宅最基本的标志之一:商务会客和主人生活起居的功能被明确划分为两部分——容纳了主人所有怪癖的、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房子永远是最后一步到达。

这类买下足够土地与城市再度隔离的做法是热爱城市的富豪们保持私密性的平衡术。在曼哈顿,一个明星的正式居所往往位于两条街道之间的共同管辖区,并且伴之以地下车库。例如在名人扎堆的时代华纳中心,员工们都晓得有一个通道连接到一个车库,这条被称为“里奇马丁”的通道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

尽管颇具代表性,但类似“大隐隐于市”的做法目前在中国并不普及。更常见的是,私密性利用聚居的形式来完成。北京观唐别院的选址远离尘嚣,但它和财富公馆、国花园、香江花园等周围项目形成一个别墅群落,具备了欧美、香港等地成熟别墅区的雏形。

不过,成熟别墅区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豪宅群落的数量几乎可以无限累积下去。洛杉矶的Bird街在过去几年中成为新涌现的新派富人区。好莱坞明星基努里维斯、托庇马奎尔、莱昂纳多·迪卡普奥均成为此地居民。佛罗里达的迈阿密海滩则是另外一个名人聚居地,尤其是在比斯坎湾。

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对《Bravo!》断言,中国豪宅应该是走向公寓式豪宅,位于城市中心,生活便利,同时聚居在一起,里面则极尽奢华。但从事实来看,豪宅群落是高端地产市场当下的主流形态。毕竟,对中国现时代的富豪们来说,对陌生人紧紧捂住门牌是迫切的当下需要,同时,藏富的传统观念也或多或少推动了强调私密功能的新风尚。

 

Tags:  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