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稀缺的水资源,是否会在市场的作用下,最终成为一件完全商品
淡水贵如油
在澳大利亚,农场主盖伊·金威尔(Guy Kingwill)拥有着一片142平方公里的农场,然而连年的干旱却无法让它变成令人艳羡的资产。不过最近,盖伊找到了一个挣钱的新方法——卖掉手头拥有的水资源,而不再用其灌溉谷类。“这会赚得更多!”盖伊说。
是的,和石油一样,同样作为全球经济关键润滑剂的水资源也是有限的,而后者并没有替代物。随着人口迅速膨胀,全球可利用的大水库水位却在不断降低。来自高盛的报告称,预计水资源总消耗量将以每2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而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各种因素也改变着新鲜水源的存在与分布,导致更频繁和更严重的干旱。目前大约有1/6的世界人口处于安全饮用水的紧缺状态,其中就包括北京、德里、曼谷等高速发展的地区。
而另一方面,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对水资源使用的巨额补贴却让水的定价普遍偏低,这也造成了巨大浪费。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两个悖论长期相互作用,说不定哪天,淡水就将和石油一样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被列入真正的商品体系,那么彼时,“水价”不仅也将天天挂在每个人的嘴边,更会同样成为各经济实体的梦魇。
是的,作为众多产品的重要配方,水对企业来说至为关键。依据JP摩根的报告,可口可乐、联合利华、雀巢、达能和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等公司每年耗水量加起来可达到5750亿升,这无疑与水资源的现实存量形成矛盾。Marsh Centre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40%的财富1000强公司将水资源缺乏对他们的影响形容为“严重”甚至“灾难性的”,而只有17%的公司认为他们做好了应对危机的准备。所以当各国政府已经不得不开始限制水的使用时,企业的“节水”之举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责任”,而成为其发展的唯一选择了。
在美国东南部城市钱德勒(Chandler)坐落着Intel公司三家庞大的半导体生产工厂:Fab 12、Fab 22和新建起的Fab 32。Intel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同时也以每天200万加仑的用量成为最大的水资源用户。生产过程中,每一个芯片层中的芯片在施压和蚀刻前,硅胶晶片都需要清洗,这不仅要求他们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每一滴水,也需要为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如今,Intel每天都要抽取150万加仑的水放入昂贵的反渗透脱盐设备中,将其净化到可食用的标准后,再注入城市的地下水系统。
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中国大约有90%靠近城市的河流被严重污染。而为了遵照政府禁止企业投放废水的政策,通用电气在进入中国后,选择了内蒙古亿利化学工业公司来循环其大部分工业废水。
不过,走得最远的则是由政府牵头的澳大利亚。水资源短缺的当地已有个成立25年的水权拍卖市场,并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人/组织进入。近年,水权价格节节攀升,每1000公升的季使用权最高已可以卖至500多美元,经营水权交易平台的Waterfind公司统计,去年其交易量已攀升至11 亿美元。
虽然,此地的水资源仍然被当作一种公共财产由政府监管,而本质上这其实是对农产品市场的间接投资,但像盖伊这样的淡水商品化“先锋”们相信,随着水权交易行为渐成气候,它必将日趋呈现出像一般商品市场那样的完全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