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关键词汇:市场,核心竞争力,薄弱环节

企业多元化三法则

来源: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  作者:赵民  |  阅读:

中国企业的多元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如果我们回头去看一看中国的多元化道路,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地方。

首先,中国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多元化,而不是像国际上很多公司走专业化的道路?从历史上来看,三个客观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第一,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抓住市场经过改革发展形成的产业机会,是这些企业成功的主要外部因素。当有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这些创业者和企业家本人就会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机会,而他们内心深处也有这种想重新演绎成功走向多元化的冲动。由于中国企业的竞争环境从整体上来说较弱,大部分中国企业在早期的多元化进程中,只要抓住了时机,收获都比较大。周围有了多元化成功的例子后,也激励他们抓住产业发展的机会进行多元化。总结第一点客观因素便是外部市场的机会比较多,中国企业家获取成功的经验是抓住了市场机会,由此走向多元化道路。

第二,从中国企业本身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能力来看,不太可能大规模的走向国际市场。我国企业依然还是国有企业为主,或者国有控股为主。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到海外去发展,通常难以避免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避免80年代、90年代外贸公司出现的问题,即人员、客户及市场的流失。在这个问题不能良好解决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对于海外扩张有一种本能抵触心理。因此当比较海外市场和国内另外一个产业的市场时,他们更多的倾向于选择后者。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中国的家电企业在国外市场比较成功的,但多元化相对海外扩张来说还是主流。第二个就是成本问题。因为绝大部分地区和国家的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都高于中国,所以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内市场。总之,海外市场的开发相对比较难,导致中国企业更愿意选择在国内发展多元化产业。

第三,中国市场现在已经是全球化竞争的市场,中国市场的巨大空间,给中国企业自己的成长带来足够大的空间。大家看一看日本、韩国或者瑞典,就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较小,消费能力虽然较大,但相对于海外市场来说毕竟还是少。特别是在瑞典绝大部分企业一成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但中国不一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消费水平较低,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当大。比如很多四川的企业是在四川省内做大的,在四川省内做到老大的时候,你再看全国他就说老大了。最典型的就是希望,他在四川省内做饲料做到老大的时候,他在全国就说老大。还有的就是长虹,在四川省内做大的时候,他也走向了整个中国的彩电市场。之所以四川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成就,和四川的人口分不开。四川的人口在全国是最多的,因此四川的企业在本地做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规模的时候,他的总量已经在全国相对于其他的省份的企业足够大了。推广到全国,就是很多中国企业在中国做大以后,他在这个产业或者行业里面也能够排到世界的前几名或者前十名。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际竞争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参与市场竞争,这也是有情可原的。

所以正是这三点原因,促成了中国企业更多的是在国内发展多元化,而不是在海外发展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化。

[---分页标志符---]

上面揭示了中国企业走多元化道路的客观原因,下面我们再来看看TCL案例所反映出的一些经验。TCL靠做电话机起家,随后通过彩电进军整个家电市场,成为行业巨星,如今进入个人电脑、手机通讯等信息产业,产业逐步壮大、多元化。TCL多元化之路,给了我们三条清晰的、成功的中国企业多元化“黄金法则”。

第一条法则就是任何多元化必须恰当地抓住市场机会,即在恰当的时间进入市场。许多国外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就没有像TCL这样好的机会。TCL早期发展“程控交换机”的时候,正是中国有线电话得到大力推广使用的时候,当时邮电系统体制还没有改革,买电话机采取团体采购的方式,对销售来说,难度较低,进入后容易形成垄断型的销售获得暴利,TCL迅速的完成资本积累。如果当时中国的邮电企业体制改革已经完成,其结果就是现在TCL程控交换机业务的经营现状——规模亏损。可见时机的重要性。同样,TCL进入彩电行业的时期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供大于求的情况进入的,但是TCL看准了高端彩电在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供不应求。在细分市场上来看,仍然是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进入。而对于进军电脑行业,当时市场也进入一个兴旺发达期,尤其是商用电脑。但是,家用电脑当时仅仅是刚刚起步, TCL还是进入了一个高速成长的、可以获得相对暴利的行业。家庭电脑消费者使用和购买的时候,完全是外行,容易被销售人员所左右,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已经完成了渠道建设的TCL所擅长的。通过销售人员有意识的推销,使自己的产品迅速的进入家庭用户群,由于价格的不透明和高额的利润,完成了这个过程。所以TCL的这几个产业都是在刚刚开始进入的时候,有1到3年的高额利润期,然后开始进入激烈竞争,利润迅速下降。最后的手机行业也是这样,中国信息产业部政策的改变,给中国的企业,包括TCL提供了机会。而TCL的切入时机又在中国的手机迅速普及的阶段。同时,所选入的细分市场又是一个高利的市场,是通过产品创新把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获得高利,避免过早陷入价格大战。

回顾TCL十多年在4、5个行业中所走过的多元化道路,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一个新的产业迅速增长,或者一个新的细分市场需求增长的恰当时期进入的,而且在早期的1到3年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完成了原始积累,从而弥补了他在研发和生产上的不足。这就是TCL在多元化道路上第一个典型的“黄金法则”:进入的时机最重要。企业进入一个多元化产业的时机就像房地产公司开发楼盘一样,地段是房地产开发楼盘成败的第一关键要素,而中国的企业进行多元化的第一条“黄金法则”,就是进入产业的时机,TCL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条“黄金法则”,就是必须在多元化以后,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较TCL成功的例子和另外一些失败的例子,可以发现TCL的多元化都成功在他的渠道上。TCL实际上是一个渠道文化的企业,凡是以渠道获得市场份额和盈利,或者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TCL就成功了。反之,如果是以研发和人力资本为主要的发展动力的行业,就做的不那么成功,甚至是失败。首先TCL做的电话机是渠道,通过电信系统像PTIC,现在普天这样的电信部门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这就是其核心能力。然后到了彩电,其销售的模式早期也是通过经销商,所以TCL也是和早期的惠普、IBM一样,在中国充分的掌握了控制渠道和管理渠道的能力,因此获得了迅速成长。TCL的电脑虽然做的是家用电脑,但也是通过经销商的批发,到了商场,然后实现家庭用户的采购,所以管理也是渠道的管理,即使这种渠道现在已经更多的变成了对零售终端的直接管理,但对零售终端的管理也是渠道管理。总之,TCL所做的每一个产品都借用了上一个产业成功的资源和管理竞争力,这个资源就是渠道和品牌的影响力,也就是其核心竞争力,即把并不具有技术优势却是客户最需要的产品及时地放到客户眼前。可以看到, TCL今后的发展仍然必须利用自己最擅长的渠道核心竞争力进行多元化。TCL在软件行业也有投资。搞软件行业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研发方式为驱动力的。当TCL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需要另一种经营模式的产业后,过去在公司内部管理上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一下子全都变成了弱势,而新的产业所需要的研发能力又不具备,所以TCL进入后举步为艰。

[---分页标志符---]

第三条 “黄金法则”,就是克服进入一个新产业时最薄弱的地方。TCL在刚刚做电视机的时候,生产技术是最薄弱的,它选择了与香港制造商合作,借用其生产基地和技术。同样的,当TCL进入到电脑产业的时候,他又选择了一个在世界上有一定竞争力,但在中国还没有做大,没有太大知名度的台湾致福电脑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了早期的生产制造和技术需求。而后来到了手机这个行业的时候,又和法国公司进行了研发合作,其内部的技术全部采用法国公司的。可以看到, TCL借船出海,从而弥补了自身在多元化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获得了发展空间,赢得利润以后再购买或者投资于生产和研发,把自己的“短板”攻下来。可见,必须充分了解到进入多元化产业的 “短板”在哪里,并采用最少的投资和最快的时间完成对这种“短板”的弥补。

事实上存在一个分析矩阵(见图1)。这个矩阵的X轴是技术的成熟程度,而Y轴是市场的成熟程度。

图1. 多元化业务引进方式分析

对于市场成熟且技术也成熟的产业来说,最好的进入方式就是合资合作,可以迅速地完全拥有技术。对于市场没有成熟,但是技术发展成熟的产业来说,就要小心,坚决不能进入,要等时机成熟,不能做先烈。在这个问题上,“瀛海威”就是典型的案例,中国在95、96年的时候,互联网市场是根本不成熟的,这时候进入并且大规模的投资,最后就把自己给砸进去了,成了先烈。

再来看市场成熟但技术不成熟的产业。这时,要投入研发。典型的就是通讯设备制造商正在大力进行的多媒体短信技术的开发,可以看到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对无线数据通信的需求已经上来了,但是技术还不够成熟,某些标准还没有确立,通讯设备的制造商们大量地投入研发。如果这时候要进入多元化的话,必须从研发开始。最后是市场还没有成长起来,技术也不成熟,这时就可以做整个产业的先驱,毕竟像这样的产业,投资风险小。

总结一下这个矩阵的四个模块,可以肯定任何一个企业在多元化的时候,针对市场成熟不成熟,以及技术成熟不成熟,应该有完全不同的选择策略。用这样的一个矩阵来分析TCL的案例,可以看到TCL在行动上是做对了。就是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成熟市场,技术又很成熟的时候,他们直接采用合资或者购买的方式来获得技术,所以他们绕过了进入多元化产业中最危险的陷阱,从而避免了风险,获得了成功。所以TCL多元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谈到TCL的未来,以及TCL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只要自始至终贯彻这三条“黄金法则”,在中国市场上的多元化依然还是可以走下去,如果偏离了这三条“黄金法则”,还不如走向国际化,使自己在一个新的市场中,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面做的更好。例如TCL通过收购德国的家电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化了,但是不是能够把德国的企业也治理好,还要拭目以待。

Tags:  多元化 长虹 T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