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错过了带领诺基亚在中国拓荒的机会,却成为中欧航线的重新定义者
[领导力特刊之钩沉·中国通]极地导航
如果20多年前林白曦(Mikko Rautio)做出了另一种选择,或许他日后的人生轨迹就会和奥利拉、小高尔文甚至乔布斯这些全球手机行业的大人物交织在一起了。
1985年,诺基亚准备在中国开设办事处,童年在中国长大、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芬兰人林白曦自然进入了诺基亚的人选名单,但是性格好强的林白曦拒绝了这个机会,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做办事处“一把手”,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
20多年后,被他拒绝的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了百亿,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而林白曦后来选择加入的芬兰航空,却依然是全球众多航空公司中的中小型玩家,在中国的知名度也远远低于诺基亚,“但我还是喜欢这个行业,”坐在记者面前的林白曦并没有为当初的选择感到遗憾,相反作为芬兰航空中国区的首席代表,他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尽管他现在的工作是和高油价、高成本、高竞争这些“烦心事”交织在一起的。
底气还是来自于并不逊色的业绩以及创造的若干第一:今年6月是芬兰航空公司进入中国20周年的庆典,过去的20年,芬兰航空是第一家开办直飞欧洲的航空公司,也是第一家雇佣中国空乘的公司。现在芬兰航空整体收入的45%来自亚洲,其中50%又来自于中国。
而林白曦已经在这20年完全中国化,除去西方人的面孔,他已经和普通北京人没有任何区别——吃川菜和炸酱面、去潘家园掏补子,甚至大多数和他初次打交道的人,都会认为林还沾染了国人“油滑”的气质。不过最终打交道下来,却认为林白曦值得交朋友,因为林同时也具备中国的另一个特征:耿直。
12年的等待
林白曦和中国结下的渊源要追溯到1956年。当时三岁的他跟随父母初次来到中国。父亲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心理学,母亲在人民画报社做翻译。
除了长相不一样,小孩子交往很容易玩到一起。林白曦觉得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童年时光无忧无虑,没有感觉到什么特殊化。倒是对于故乡芬兰,除了在家学习芬兰语,林白曦只是通过报刊和参加大使馆的活动间接了解。直到1974年林白曦才第一次回到芬兰,当火车经历漫长的行程到达赫尔辛基车站的时候,眼前在画报电视中目睹依久的景致让他顿时感到亲切。
1975年芬兰和中国签署了航空贸易协定,林白曦独特的中国成长背景让芬兰航空看中。按着计划,芬兰航空让林白曦在各个部门轮转熟悉业务。计划一年转四个地方,搬运、执机、飞机配载……然而因为芬兰直航中国需要经过当时苏联的领空,而中苏关系的不稳定使开航变得遥遥无期。芬兰航空对林白曦的培训计划也无法进行到下一步,他只好无限期的延长工作,搬运工、执机工作都干了差不多4年。
等待期间,独特的中国背景又带给林白曦一些机会,芬兰政府曾经接受了一批越南难民,其中大部分是华人,因此芬兰红十字会调了林白曦去帮忙、做翻译工作8个月。不仅增强了他有用武之地的自信心,而且更明确了工作肯定和中国密不可分。后来,他索性开始停薪留职,1981年在芬兰“下海”,和弟弟成立了两家公司,一家做咨询,一家做贸易,都是和中国相关。一年要往返中国5、6次。
后来包括诺基亚在内的一些公司向他发出了邀请。然而,他权衡之后,还是难舍芬兰航空提供的机会,以及长时间对业务的熟悉和彼此建立的信任,他爱上了航空这个领域。
机会终于在1987年等到了,芬兰航空和中国民航接触商讨开航事宜。可是白手起家筹建芬兰航空首个办事处确是不小的挑战,初期全靠他一个人。从租房子、办各种手续,到最终拿到工商局的执照,辛苦了两个月。甚至遇到了程序上的矛盾,租赁办公室需要有工商执照,而去办工商执照的时候又需要有办公地址。林白曦只好出面请芬兰驻华大使帮忙,在中信先找到房子,“无照经营”做筹建工作。到6月初拿下执照那天,他和一个帮忙的“发小”兴奋的整晚喝了个痛快,从京伦饭店喝到北京饭店,一直喝到西苑饭店。
拒绝“中庸”
尽管和一些欧洲大航空公司相比,芬兰航空在规模上不能比及,但是林白曦对中国市场有足够的信心,他也了解如何去赢得市场。
中国航空业在逐步改革的过程中,芬兰航空的命运也开始转变。首先是在1992年间,通过不断的洽谈沟通,芬兰航空在中国被允许有自己的代理销售,当1994年芬兰航空自己的办公室有权利自己出票了。此前,对于芬兰航空提出增开航班的要求,中国民航还持有一种保守的态度,担心会抢了国航的生意。而到1992年芬兰航空北京到赫尔辛基的航线就增加到了一周两班。
就在中国市场开始发展的时候,林白曦调任到了新加坡——在北京工作七八年之后他担心老呆在一个地方看法会变得狭隘了,需要换换脑子。尽管如此,在新加坡的时候他也特别想念北京,那些一块长大的朋友,和能能收藏补子的北京潘家园。
2000年他又被派回来中国,公司总部看到中国市场的发展,希望林白曦对中国的经验会帮助芬兰航空取得更大的发展。他首先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不但代理越来越多,而且客人的结构彻底改变了,随着去欧洲旅游团的悄然开始,中国客人比重开始超过外国人。从新熟悉环境后,利用语言的优势,他发现和代理的沟通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他的前任不会讲中文,但是林白曦却能用一口“京片子”,直接和代理、客人沟通。
在中国多年,林白曦不接受的一点是所谓“中庸”哲学,他说直来直去,时间长了大家办事反倒方便了,不需要拐弯抹角去琢磨人。但反过头来,林白曦和芬兰人打交道的时候,会觉得他们比自己更直一些。不过,林白曦了解中国人做事讲究人情味儿,很多合作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上的。每年他都会带几个大的代理商一起去芬兰考察,一连七八天走下来,相互深入的了解让大家变成了朋友。
现在,林白曦工作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但他和几个大院结交的“发小”每个月必要聚会一次,也会翻看一些关于文革的书籍。他说,尽管那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但是有用,那算是他真正的“人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