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预测未来总是一次冒险,但也是一本商业杂志的志向和乐趣所在。以下是过去15年《环球企业家》所作的最好和最差的预言

[领导力特刊]最好和最差的预言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最好的预言准确度

中国买家2.

20059月《环球企业家》对当年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进行了梳理,无论是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还是海尔对美国家电厂商美泰的并购,这一系列努力基本都以受挫收场。但文章依然强调中国要真正打造出一批世界级公司,海外并购是必由途径。问题在于提高并购技巧,化解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成为聪明的买家。

这样的判断在两年后得到了集中应证。2007年中国企业发动了多宗海外并购,交易的规模和密集度都前所未有。中国作为新的世界级买家,参与全球顶级资本市场游戏的可能性已经被确认。但成为聪明买家的命题却没有过时,2007年的海外收购基本都出现了浮亏,并购的操作层面也颇多值得商榷之处,中国买家仍然存在继续升级的必要。

百度——下一个Google

这是20049月《环球企业家》对这家搜索引擎提供商的解读方向,这时百度刚刚完成第三次私募,而Google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文章认为百度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取决于百度能不能基于对搜索引擎的理解,不断地推出新业务,而这些业务能与国内互联网业务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系”。而2008年,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上,百度已经是Google追赶的对象。

汽车新兵李书福

2001年初,《环球企业家》重点关注了李书福,这个在中国签署入世协定、汽车行业面临空前整合的情况下仍执意挤进汽车行业的民营企业家,这篇名为《吉利难题》的报道着重分析了这些试图突破汽车行业国有垄断现状的闯入者所需要跨过的种种制度障碍,但最重要的还是对这种新型汽车企业机制的肯定——实行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种规范的、股份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吉利集团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形象”。

2008年这些土法上马的民营汽车企业已经是中国汽车行业重要的参与者,吉利业已挤入汽车销量的前十名。

商业新思维——创新世界

作为一年一度固定的主题报道,2004年《商业新思维》对中国商业社会最新观察的落脚点选择了创新,并将比亚迪等公司的最新实践定义为破坏性创新。

报道对创新实践的热衷反映了其对商业风向改变的最初觉察,事实上,在整个中国,由于对既有发展模式局限性的反思,创新逐渐成为越来越多被提及的词汇。随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念。2006年,《环球企业家》开始以刊中刊的形式对创新主题给予持续关注。

环保概念——绿公司

20067月,《环球企业家》同样以专题的方式关注了环保因素在中国商业社会权重的增长。文章着重介绍了环保概念的先行者——在华跨国公司如何将节能、减少污染等环保措施营造成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文章将其总结为中国市场上的绿色竞赛。之后,像对创新日渐重视一样,环保也逐渐成为中国未来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内涵和新一轮产业调整的重要依据。

默多克的梦想与现实

2001年《环球企业家》记录了传媒大亨默多克进军中国的宏大梦想和最初实践,并预言了他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可能遭遇到水土不服。到2008年,在很多方面,默多克在中国的尝试仍然是一连串挫折的纪录。

阳光黯淡

2002年这篇报道质疑了阳光卫视迅速实现盈利的可能性,接下来三年,阳光卫视连续亏损,而和丈夫吴征共同创办阳光的杨澜在此之前即退出公司运营。

亚信迷途

2004年,《环球企业家》发现这个中国互联网建筑师正一步步迷失方向。随着时间推移,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曾经赢在起跑线上的亚信远离了公众视野的焦点。

雅虎门外的野蛮人

2004年《雅虎门外的野蛮人》到2006年《阿里巴巴深陷泥潭》,《环球企业家》指出雅虎这家互联网时代的开创者在中国业务上左摇右摆,无论是对3721的收购还是将雅虎中国的业务托付给阿里巴巴,它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一以贯之的发展方向。

东方集团之困

200411月《环球企业家》呈现了东方集团内部精彩的公司政治,这家曾经巧妙利用传统中国智慧进入限制性行业的民营企业此时正被传统智慧的负面作用所累。三年后,公司棋局的主要参与者关国亮因挪用东方控股的新华人寿资金落马,国外建材巨头家得宝对东方旗下东方家园的收购也以最终放弃收场。

一个新秀的倒掉——港湾之劫

从港湾与华为的一场口水官司入手,2005年《环球企业家》注意到港湾这个成长迅猛的公司管理的低效和内耗。一年后,港湾沉没,被华为收购,这个从华为走出的公司又回到了华为。

千橡幻象

2007年《环球企业家》对千橡公司四处出击,无主题扩张的麻雀解剖对所有存在类似问题的企业都是一个寓言。

2500

在中国A股市场非理性上涨时,《环球企业家》向投资者警示风险,专栏作家谢国忠关于合理的价格中枢在2500点的言论虽然引发了一些人的愤怒,但对一本商业杂志,保持理性冷静的观察却始终是自我追求。

[---分页标志符---]

最差的预言准确度

梦之队的陨落

20044月《环球企业家》杂志以《梦之队》为标题介绍了UT斯达康的管理团队——吴鹰、陆弘亮、周韶宁以及黄晓庆,当时这个挑战电信双寡头的“小灵通”公司依然令人赏心悦目。文章介绍了公司主要创业者的经历和特点,以及在开创无线固话这一具争议性市场中的巨大成功,并认为这种增长将会延续下去。

事实上,UT斯达康没有机会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电信玩家,特殊市场条件下的意外成功难以复制到其他领域,而其领导团队过分乐观的判断又使UT斯达康没能及时规避风险,2004年第4季度公司开始出现亏损。日益严峻的外部经营环境下,UT斯达康内部昔日的梦幻组合也劳燕分飞,吴鹰、周韶宁和黄晓庆先后离开,核心团队只剩陆弘亮一人。

2003年年度先生——Thomson·李

《环球企业家》怀着热情将2003年度人物的桂冠给予了TCL主席李东生,作为一本立志倡导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杂志,对刚刚完成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的李不会吝惜赞美,虽然对这场收购的风险已有觉察。报道将李东生定性为“大冒险家”,令《环球企业家》遗憾的是,从后来的结果看冒险并未成功。

明基惊梦

对明基2006年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环球企业家》复述了明基董事长李   耀关于收购可以实现双赢的乐观判断,一年后结果却是一个多输的局面。

《狂想2013

2003年《环球企业家》10周年特刊的这篇展望性文章集中了最多最好的和最差的预言,证明了一本商业杂志预见性的价值和风险。在有明确时间的预言里,它说错了2008年人民币将实现资本账户下的开放;有些仍待验证,比如2008年奥运会将为跨国公司带来数百亿美元商机;有些明显落后于现实的进展,比如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26亿吨;有些则惊人准确,比如人民币升值有利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而更多的则需要时间的继续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