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城区设计者试图在中国城市建设的弊端中找到中西融合的新方法

[领导力特刊之钩沉·海归潮]吴越——设计未来(上海)有限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8年7月5号刊 第13期 总第160期  |  作者:采访整理/本刊记者商思林  |  阅读:

以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身份被上海浦东新区聘为首席规划师的吴越,融会贯通从建筑单体设计到城市宏观规划。更重要的是,3年独立于现有规划体系之外的首席规划师生涯使他深刻了解了中国城市规划各种弊病的系统问题。

现在,坚持非商业化和独立身份的吴越,正在试图运用半生所见所学所长试图在西部下一个冒进新城市涌现之前,给处于快速发展压力之下的官员以启迪。

打通所有环节

1999年,我以学生的身份在哈佛举办了个人设计作品展览。在我的发动和推动下,20003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首次开办了面向中国高级规划管理人员的研修班。研修班只有7天的时间,要改变一个专业人员的理念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的培训对象是掌握规划决定权的政府高级官员。

到我完成毕业论文时,我已经由当年的单体建筑设计领域跨越到宏观城市规划中。从单体设计、装置艺术到中观的规划直至整个宏观城市群落的规划,我可以说打通了建筑与城市的每一个链条上的环节。

浦东修补性实验

20025月,浦东新区在全球招聘首席规划师。我顺利地通过了面试。浦东新区的效率和严谨让我非常惊讶,他们在高级人才招聘方面的程序非常完美,而且熟悉国际规则和文化。很显然,中国的政府经过多年改革开放已经有很大的进步。

首席规划师的职务开国内先河,当时是中国政府外聘的高级别官员。但我独立于现行的政府规划设计体系之外。在浦东的第二年,我开始对核心城区开展了一次独立的、激活城市功能的修补性规划性研究。我发现有很多问题。比如,世纪公园附近新建成的高密度的“联洋社区”,其街块尺度远大于国外类似的地区,原来老上海小而精致的街区更是荡然无存。这些结论得到了政府的重视,闸道首先被拆除掉了。但更多此前做好的规划已经无法改动。

全新的天地

2005年我没有选择继续担任首席规划师,而是与一些朋友成立了设计公司,我应该寻找一个更大的平台,去向上海之外的全国的城市来提供我的专业意见。

2006年我为浙江海门市做了整体城市规划,几乎推翻了他们之前所有的设想。另一个案例在青海。那里的湟源县需要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建一个厕所。他们县长有点难为情地让我帮忙设计,我用了半年时间,将厕所设计成一个多功能复合的驿站。这本是一个不值得下太多工夫的小事情,但我想给他们展现什么是融汇东西之美的现代建筑。

我现在经常给西部地区的领导干部讲课,中国的新兴城市大多死板、没有文化积淀,缺乏人性化。他们如果能够接受先进的理念,中国西部新城建设将别有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