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保护的不仅是这种美味食品的产量,甚至还有它的味道和口感

巧克力保卫战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倪妮  |  阅读:

巧克力诞生于玛雅时代,但好莱坞将它的魅力提高到新的层次。无论是《阿甘正传》中“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的著名比喻,还是《浓情巧克力》中展现的种种神奇功效,都说明巧克力已经不是普通食品,而是沟通情感与隔阂的润滑剂,甚至成为生活本身。

眼下,成为全球风尚的巧克力陡然遭遇食品价格上涨的壁垒。价格波动再加上病虫害和气候变化,巧克力原料可可豆的种植者们叫苦不迭。这个650万人的群体,70%生活在非洲,依靠的还是自己家庭的小农场。当然,抗议者中还有不满产量下降的消费者。虽然无法种植可可树,但美国不仅拥有庞大的电影工业来泡制巧克力文化,还能用各种科技手段解决关于巧克力的种种问题。

今年6月底,“蓝色巨人”IBM、美国农业部和旗下拥有德芙、M&Ms等品牌的巧克力生产商玛氏公司(Mars)宣布,为了维持可可种植者的生活、保证长期供应,将联合开展一项长达5年的可可基因组测序与分析项目。通过先进的生物计算工具,这个项目志在从4亿多对基因组中找到抗虫害、抗干旱的性状,甚至希望开发出新的口味。其潜在收益将不仅停留于科学发现,还将迅速应用于可可种植业。

别以为巧克力只是不起眼的小行业,2006年,它在全球的销量达740亿美元。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巧克力,很多患有“巧克力瘾”的人会觉得失去了人生的一大半意义。而可可种植也是很多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人们赖以谋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将“基因革命”运用于人类身上尚遥遥无期,但运用在农产品行业则有立竿见影的经济影响,这种影响又将通过产业链传递到更多人身上。在美国,每进口1美元的可可豆就会促进国内12美元的其他巧克力原料生产。

 其实,巧克力保卫战不仅围绕着原料,很多人们经常忽略的细节同样需要捍卫。在小批量生产的老牌正宗巧克力与大批量生产的好时(Hershey)、雀巢等混合巧克力之间,就进行着一场不为人知的战斗。

 巧克力的丝滑外表及口感来源于一种乳化的可可——可可乳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规定,除非原料中含有这种物质,否则不能称为巧克力。但可可生产国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加重了供求的失衡,这就促使包括好时在内的部分巧克力生产商在2006年底大力游说FDA更改规定,让它们的“巧克力”使用相对便宜的蔬菜油或干乳代替可可乳脂。

然而,更重视品质的巧克力厂商却害怕这样做会引发消费者的“叛逃”。事实上,当FDA准备修改“巧克力”定义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给它写信并在其网站上留言表示反对。这种对巧克力定义的争论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且不说原料变化带来的口感上的变化,从2001年开始,高端巧克力的销售上升了129%,而大批量生产的巧克力销量却在下降。因此,以好时、雀巢为代表的普通巧克力生产商(玛氏是一个例外)希望降低成本,而生产高端巧克力的小制造商关心的则是如果巧克力的魅力打折,那么这种损失可不是单靠成本能弥补的。

 在生产商中,“巧克力原教旨”主义的拥护者就包括拥有139年历史的巧克力品牌Sees Candies,它的股东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后者在1972年以2500万美元将秉承传统工艺的Sees纳入囊中。因为坚持质量的好口碑,Sees现在的年销售额已超过3亿美元。还在进行的这场巧克力保卫战如此重要,连巴菲特这位奥马哈“先知”都不得不在去年底放下手头的工作,发表“不要改变人们喜欢的配方”的声明。

Tags:  食品 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