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雪灾、五月震灾和六月水灾造成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中国在失去财富的同时也获得了机会

磨砺下的中国经济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  阅读:

南方雪灾、胶东撞车、四川地震、珠江水灾,“冷水”不断泼向了中国经济快车。
 
年初的雪灾,令中国损失了一千五百多亿元;五月的地震,根据国家发改委官员的预计,损失将成倍于年初的雪灾;六月的水灾,令中国至少损失了两百亿元。
 
内忧之余,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石油与铁矿石价格高企、近邻——越南正经历货币危机。
 
十年前,类似场景亦曾在中国上演。
 
一九九八年,从南到北,中国饱受洪水之害。一亿八千多万人受灾,洪水冲去了两千五百多亿元的财富。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风头正盛。
 
就在这一年,中国开始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年,发行一千亿元的长期国债,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工程项目。“以量取胜”的策略,帮助中国经济尽快摆脱了困扰。
 
时至今日,灾害更甚,然犹未见动用国债之意向。中国似乎更倾向于借助已有财富、经验,应对“时艰”。
 
地震“恢复重建”七百亿元的基金中,有六百亿元来自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余一百亿元来自车辆购置税、彩票公益金和国企“红利”。
 
地震之后,诸如“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之类的字眼,已从中国政府高层口中透出。“以质取胜”的策略,开始占据上风。
 
节能环保最新、最实用的技术,已在四川什邡落地。接下来,什邡原先的落后产业将遭淘汰,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负责对口支援的北京承诺,将让什邡一次性跨越十年到二十年。
 
与此同时,北川、汶川、青川、绵竹、都江堰,身后也都站立着山东、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对口支援省市。灾情愈发严重,对应的支援省市经济实力就愈强。
 
来自中国东部的“智慧”、财富、产业,正在向灾区“空降”。中央政府的高级智囊团、上千亿元的资金,也正在向灾区靠拢。
 
虽然饱受地震之苦,四川还是有人希望借助这些“空降兵团”,再造经济发动机,高品质开发当地资源,甚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在地震之前,四川在中国还算不上经济发达地区。
 
地震摧毁了许多人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财富,地震后的幸存者却见到了以往几代人都未曾见过的高科技、未曾想过的发展理念。
 
地震摧毁了大量工厂车间,却加速了东部产业的西进步伐;地震已令灾区许多贫富差距消失,亦能缩短中国东、西部的地区差距。
 
地震摧毁了灾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农园田舍,却将换来令其物质生活更为富裕的现代工业。
 
倘若运筹妥当,自然灾害面前,中国损失的是财富,获得的却是机会——速度更快、质量更好的发展机会。
 
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智慧、金钱,需要外界的关爱,更需要灾民的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