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应该把规避风险者而非冒险者当作商业世界的英雄?
回到常识
其时,三星虽是韩国的一流企业,但在国际市场上却被视作一个二流企业。时至今日,在一片艳羡和惊叹声中,三星已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其品牌价值甚至超越了老牌电子巨头索尼。该怎么解释这场经典的成功跃进?传统的“只有冒更大的风险,才能获得更高回报”的硅谷意识形态似乎能够得到验证:三星是一个狂热的核心技术论者——没有其他科技公司,无论微软还是索尼,在研发上的投入比三星多。
但资深战略咨询专家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在新书The Upside中指出,三星上位的关键并不在于其是一个鲁莽的冒险者(Risk taker),而是在遭遇品牌风险后,让自己成为精明的风险规避者(Risk shaper),不断设定并实施可行的战略来化解风险(de-risk),并把风险转化为突破性的成长良机。
这显然与媒体最热爱的牛仔型企业的形象有些距离。不过,斯莱沃斯基指出,这正是如今最成功企业的普遍行动指南:“利润机器”丰田在从通用汽车手中夺走全球最大汽车厂称号的同时,还凭突破性的普锐斯(Prius)混合动力车成为绿色环保先锋;后起的奢侈品公司Coach通过发展客户信息主导的模式,成为发展最快的时尚配饰企业;连锁超市则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在沃尔玛主导的零售世界里存活下来。
当然还有凭一款iPod风靡全球的苹果公司。有关iPod是一款多么伟大的产品的评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围绕iPod背后的战略决策细节则鲜被人深究:建立一个严苛的时间表,取得能服务iPod硬件内核技术的授权,购买后来成为iTunes的软件……正是这些系统性的规划化解了iPod项目的风险,确保了苹果1亿美元赌注的成功。
这些都堪称是近十年最鲜活的公司重生故事,现在则被斯莱沃斯基用一个强大而统一的逻辑来梳理:如果说质量和成本并重是20多年前商界关注的问题,现今最重要的则是战略风险问题:那些把“de-risk”能力当作必备竞争策略的公司将能赢得巨大的先发优势,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环境中迅速崛起,他们比竞争对手获利更多,经营风险也更小。
战略风险管理当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毫无疑问,在商业节奏空前加速的21世纪,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战略风险面前显得愈来愈脆弱。长期困扰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因素已渗透到传统行业:除了持续的技术突破,企业还得面对非常容易叛逃的客户,关键项目失败率的增加,转型风险的加大,品牌的衰微,行业陷入微利,销售增长出现停滞……令斯莱沃斯基惊讶的是,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战略风险都是能被预料到的,只要你能有一个预警系统,并能对早期的危险信号进行迅速反应,如果把这种主动化解风险的策略发挥到极致,几乎是任何战略风险都能被转为增长机会。
结论看起来未免过于乐观,但在实践中实则很难对号入座。就作者开列的“两手准备”策略而言,未雨绸缪是如此基本的一个风险控制智慧,但事实上大多数公司都没有两手准备。在最近的30年中,在类型多样的技术转型期中,或是因为不能面对现实,或是想避免冲击现有业务,或是缺乏变革勇气,只有大约25%的公司成功地进行了商业转型——比如预见到互联网威胁并成功反击的微软。
这便是The Upside一书的最大特征:通俗、易懂(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在评述时是用非常生动的新闻文体,并经常把体育界和军事中的案例与商业实践相参照),以至于一些论述会给人以常识之感,但恰恰是常识,在以标新立异为风尚的商业世界里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反败为胜》一书的最大价值便在于此,当舆论和企业界都渴望最大的如Google般的戏剧性时,斯莱沃斯基提醒你,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平淡不奇的“靠有准备的头脑来赢得机遇”;而风险,则是应该被利用的,而非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