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重提的京津冀一体化为何终究难圆?

三城记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 阚世华  |  阅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京津冀一体化的愿景已经提出三十年,却依旧只是纸上谈兵。

打开中国地图,你能看到这条环渤海城市带—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总计13个城市。然而地理位置如此相近的城市群,命运却千差万别。一言以蔽之可概况为“北京已经吃不下,天津是不够吃,河北则是没饭吃。”

北京、天津对资源、资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亦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的长期存在。2005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 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2012年3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持的首部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指出,区域一体化不仅未能缩小与北京周边郊县的贫富差距,反而导致贫困地区愈加落后。

经济更为落后的河北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愿望远比京津强烈。而几乎每次有关一体化的声音放出,都会引起谁将是北京“副中心”的讨论,同时导致北京周边临近的河北区域房价的暴涨。

时过境迁,三十年已过去,但鸿沟依旧。正如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主任史炜所言,天津武清和北京大兴之间的距离仅为八公里,中间隔着的是狭长廊坊,但这八公里却比万里长城还要结实。

困局

1981年,原国家计委牵头编写制定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涵盖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和唐山,涉及交通、产业规划、环保等方面,这是政府部门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的开端。京津冀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并称为三大沿海城市群。目前就综合指数排名来看,珠三角第一,长三角居次,京津冀垫底。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曾指出,京津冀和珠三角、长三角最大的区别是政治的考量要大于经济的判断。京津是直辖市,而河北仅仅是省级区域。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地位,无论是河北省还是天津市,在资源配置和行政协调的关系上都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严重不对等,严重地影响了区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天津和河北必须以“保北京”为前提。这意味着河北省作为最弱势的行政区域,不得不为此做出牺牲。但眼下的牺牲已难以为继。就国内而言,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最重。最新数据显示,京津冀13个城市中有11个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7个排在前10位,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到全年天数的40%。

同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北京,即使经济一枝独秀,但面对周边城市的污染也无可奈何。8月29日,继北京、天津之后,石家庄公布了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成果,初步揭开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成因。症结在于河北省多年来结构性污染突出、产业布局不合理。石家庄对大气影响最严重的是燃煤排放。此外,工业排放也占到很大比重,石家庄市制药、冶金、石化、建材等企业亦是大气颗粒物主要排放来源。

治理污染刻不容缓,但治理北京的污染必须从整个地区入手。这使得京津冀地区协同治污成为现实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4年重点工作》也对联合防控工作进一步细化,包括制定公共政策、研究新的排污收费标准、明确区域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红线、全面供应符合国五标准的油品等。

另外,因为人口膨胀,北京“大城市病”缠身,人口、交通已经不堪负重,正面临资源环境的倒逼。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上日程,并在今年初再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

今年1月,“城市病”首次写进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市长王安顺在报告中也用了“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表述。此外,从动物园批发市场外迁,到设立京津冀治霾协调处,北京对于区域协作的主动性也正从口号变为行动。

除了污染问题,京津冀地区同样面临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区域性问题,如产业结构雷同、市场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等。

8月29日,首届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并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天津一些工业园区也趁机而动。在天津武清龙凤新城启动建设的中国移动互联产业园项目,也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首个落地的产业园区。“我们利用优质互联网,希望能打造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产业和生活一体化新模式。”天津驿动同联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智斌告诉《环球企业家》。

破题

但这只是愿望而已。2011年,涵盖京津冀地区的首都经济圈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但受行政区划分等束缚,首都经济圈建设依旧缓慢,区域资源不平衡愈发严重。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北京为3360元,天津为2726元,河北为1882元;在211大学数量上,北京26所,天津4所,河北则只有1所;在央企数量上,总部在北京的有90家,天津与河北则均为0家……如此数据足以说明,京津翼一体化想由构想变为现实很难一蹴而就。软硬条件相差甚远,想成为北京“副中心”并非易事。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其实已由来已久。它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郸、邢台、沧州、秦皇岛、张家口、承德和石家庄,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首都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规划,其实可以借鉴河北省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重点是要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定位、空间、资源要素上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实施的路线图。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要强调多中心布局,不能只发展环首都地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告诉《环球企业家》。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亦认为,京津是中央直辖市,发展水平高,长期以高傲心态自居。行政主导型经济,存在各种行政性限制,产业调整没有跳出行政区划界线。国有企业比重大,市场化进程缓慢,民营经济薄弱。“三地应当解放思想,互相配合,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应顾全大局。”张占斌告诉《环球企业家》。

京津冀一体化首先应慢慢发展成为京津唐(即北京、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一体化。而目前北京与天津两地之间的行业竞争仍有很大的同质性。

首先,北京的工业基本属于经过改制过的机械工业,众多混合性工业开发均被外迁至市外。天津滨海新区同样是国家三大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之一,其中包括高科技园区、天津机场保税区、大型现代物流园等。北京、天津两座超大型城市同处资源丰富的商业区域,但结构雷同却令资源利用效率极低。

“区域之间都在强化发展自身经济,没有打破观念结合一起发展。现在叫协同发展,以前叫一体化,但要真正达到一体化是很难的。区域之间的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并没有体现出来。”毛智斌解释说。

但目前,箭在弦上的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若局限于自我利益,一体化难免会陷入某种僵局。除此之外,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也属于长期过程,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来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和规章制度,然后逐步推进。“京津冀地区是不同的行政区域,每个地方都希望本地利益最大化。打破局限思维最重要的是要走出一个新的发展道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冯奎表示。

“中国城镇化依然会高速增长,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实施不会在短期内完全落实。要以市场化为主导,制定长期的发展政策。”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告诉《环球企业家》。李铁认为不能期望在十年内就出现一个所谓合理的城市布局,三十年前形成的框架、结构、人口和产业的组合,不可能瞬间搬出北京。如果要这么做,肯定是短期行为在主导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最后还是事与愿违,并可能造成巨大社会资源的浪费。

但这一实验的成败将左右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前景。目前,各省会正在形成自身的经济区域,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绝不是单纯解决北京的城市病,意在为其他城市、区域的发展进行重要的制度性探索。

但在毛智斌看来,由于各方面的成本上升,北京发展空间的扩容性已不大。未来将很难留住人才,多数行业的薪资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消费、房价却已经高的离谱。众多企业为节省成本必须在北京周边城市布点,将研发中心、会议展示中心、仓储物流放在北京外围。“如果能打破区域诸侯经济观念,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速度会快速提升。”毛智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