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优势的西方巨头缘何无力抵抗双汇的进攻?

最后一役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高扬  |  阅读:

在以71亿美元斩获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之后,双汇国际董事长万隆不得不权衡史密斯菲尔德在欧洲最大肉制品企业康博菲尔(Campofrio)所持近37%股权的去留问题。对万隆而言,这是一项“被动”的甜蜜生意—根据西班牙相关法律,持有上市企业股份如超过30%,则收购方必须发起收购要约,或者将股份降至30%以下。

若无意外,在继发动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对美国企业金额最大的并购案之后,万隆已准备再下一城—他已与中国银行签订一项80亿美元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用于支持业务扩张,此举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双汇国际收购Campofri公司的猜想。

在一张颇具象征意义的图片上,史密斯菲尔德CEO拉里·波普(Larry Pope)率先与万隆握手,摆出经典的留影姿势,他横过胸膛的手肘占据了画面的大半。画面中的另一个主角,双汇国际董事长万隆则泰然自若。2个月前,这位73岁的中国肉业大亨在史密斯菲尔德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总部召开了200多人的大会,并接受全体员工的列队欢迎。彼时,万隆刚刚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这家全球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和加工商,而现在,万隆又将决定欧洲最大肉制品公司的命运。原本他并没有打算猎取这家在欧洲家喻户晓的企业。不过在获得巨额银行授信后,他改变了主意。外界对于这场交易的最终结果知之甚少,双汇在给《环球企业家》的回复中对此亦不予置评。

双汇潜在收购康博菲尔的消息揭示了另一个问题—拥有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优势的西方巨头缘何无力抵抗双汇的进攻?尽管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能力远逊西方,但并购的主角却出人意料的是“弱势”的中国人。难道不该正好相反吗?

曾经亲历过史密斯菲尔德、双汇工厂的东方艾格农业高级分析师王晓悦认为,即使拿双汇最引以为傲的加工环节作比较,两者差距依然显著—此前双汇曾引进中国第一条冷鲜肉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平均每小时加工生猪650头,对比之下,史密斯菲尔德则为1000头至1200头。

就技术而言,市场广阔的中国猪肉产业仍处于原始积累阶段,但上述收购将开启中西方的养殖技术转移,落后者后来居上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正亲近中国。“资本推动是双汇能够‘蛇吞象’的关键。”东方艾格农业高级分析师王晓悦对《环球企业家》说,这种收购的资本意愿甚至高出产业意愿。王认为,从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高昂价格和后续的整合难度来看,它都称不上是划算的买卖,但资本却催生了这一切。

高盛(Goldman Sachs)无疑是这起并购案背后真正的影子武士—史密斯菲尔德母公司康地谷物 (Continental Grain Co.)之所以改变拆分立场,进而支持双汇的收购计划,它功不可没。虽因同为交易双方的股东而失去在今年最重要的一次收购中充当顾问的资格,但对于高盛而言,投资双汇国际令其受益匪浅。2006年,高盛开始注资双汇国际,曾持有后者51%的股份,如今减持至5.2%,但其间获利超过5倍之多。此外,双汇国际还得到鼎晖投资(CDH)的支持,后者是中国成立最久的私人股本基金之一,拥有双汇大约三分之一股份。其他投资者还包括背景显赫的淡马锡(Temasek)、新天域资本(New Horizons)等。

在双汇并购案之前,银行家们极少在中国开展类似形式的大规模交易。“双汇收购案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李晓阳对《环球企业家》说。以往中国银行极少借贷给企业用于海外并购,究其原因在于在银行的固有观念中,并购的失败率堪比好莱坞影星的离婚率。为防范借款人以投机为目的将贷款投入高风险领域,中国人民银行曾于1996年6月28日公布2号令《贷款通则》(1996年8月1日施行),其第20条“对借款人的限制”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除外”,从总体上禁止了股权并购贷款。

受此影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大多依靠自有资金。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当年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2008年12月15日,国务院亦出台《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第五条第十七款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对境内外企业发放并购贷款。该规定打破12年来的禁规,境内外并购融资闸门就此放开。双汇即是获益者。李晓阳认为双汇收购案的关键在于其获得中国银行高达40亿美元的并购贷款,摩根斯坦利亦提供了30亿美元的过桥贷款。

另一个关键要素在于受消费低迷影响,西方传统巨头正在遭到投资者的抛弃。在被收购之前,史密斯菲尔德已疲态渐显,它已经接连三年亏损。而数年前的增长也仅维持在2%到3%之间。此外,高昂的人力成本亦将其先进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损耗殆尽,欧美市场的人均生猪消费增速放缓也限制整体猪肉需 求。

反观中国,这里已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每年消耗的数量超过其余国家的总和,而且它还在强劲增长。“中国生猪养殖市场容量远大于美国,其6亿至7亿头商品猪总市场价值高达1万亿元,但规模化程度才过三分之一,假定每年规模化比例提升4%至5%,未来还有7至8年的好时光。”招商证券畜牧业分析师谢刚对《环球企业家》说。

毫无疑问,中国未来将成为永久性的食品净进口国。它有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但只有占全球9%的农田,而且水资源稀缺—每头猪每长出一磅(约合0.45公斤)肉,平均要消耗约2270升的水。其生猪产量占世界一半,但内生性的产量增长却非常有限。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对国际市场上的玉米的需求预计将会出现增长。这些作物是喂养牲畜的主要原料。欧睿(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猪肉销量接近5200万吨,预计到2017年将增长至5800万吨以上。

在过去5年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购买食品制造企业和农场已花费327亿美元,涉及乳制品、红酒和粮食等诸多领域。中国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渴望是空前的—万隆在此前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中曾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庞大的猪肉内需市场亦令资本垂涎三尺。“其实就是一道选择题—医治一匹老马还是给小马驹更多的饲料?”王晓悦说。资本显然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中国”概念成就了猪肉行业史无前例的最大交易。不过王认为随着此前规模最大的史密斯菲尔德收购案尘埃落定,类似大规模的交易以后很难再出现在肉制品行业了,除非双汇自己成为标的。

Tags:  双汇 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