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似上海三毛那样陷在债务纠纷中长达9年,但星湖科技这么多年也是备受“基因”困扰。

星湖科技“基因”梦碎 亿元投资打水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作者:王丹  |  阅读:

曾经梦想凭借“基因”技术贴上高科技标签的星湖科技(600866.SH),如今后悔晚矣。

上海三毛(600689.SH)一样(见本报8月14日《数千万债权追偿9年未果上海三毛深陷基因黑洞》一文),A股另一家上市公司星湖科技,作为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博星基因”)的参股股东,近13年来,同样被“基因梦”搞得焦头烂额。

去年3月,星湖科技终于决定解脱,不惜廉价出售博星基因50%股权,但至今也未能成功出手。

而曾经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毛裕民,正是与上述两家A股公司纠缠不清的博星基因的实际控制人。

据一位接近博星基因的资本市场人士介绍,毛裕民还实际控制着联合基因集团(0399.HK)和精优药业(0858.HK)两家港股上市公司。

廉价出售股权

事实上,就在去年12月下旬,星湖科技还因基因芯片概念而遭游资炒作。因参股博星基因,其股价于2012年12月18日、19日,连续两天“一”字涨停。

市场炒作热情高涨,星湖科技却泼来一盆冷水。2012年12月20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当年3月9日,董事会已决定将持有的博星基因股权全部转让,并于2012年10月16日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公司股价随后大跌两天。

实际上,2012年3月10日,星湖科技曾公告了该项股权转让事宜,称将以博星基因账面价值为基础,以不低于900 万元的价格转让全部持股。但当时并未引起市场广泛注意。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至目前为止,距离签订转让协议已有10个月,博星基因的股权仍未转手成功。星湖科技证券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关手续还在办理当中。

对此,有熟悉星湖科技的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不排除此项交易已经生变。博星基因常年亏损,且没有能够产生利润的实质业务,除非另一大股东上海百汇生物芯片有限公司(下称“百汇生物”)或其关联方愿意接手。

星湖科技在解释转让博星基因理由时也证实,博星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营一直不理想,累计亏损较大,远远达不到公司参与投资该企业的目的,未来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星湖科技2012年年报显示,博星基因2012年再度亏损311.73万元,截至2012年末,公司总资产为2572.11万元,净资产为2451.24万元。

若以此计算,星湖科技持有博星基因50%股权的账面价值应该超过1200万元,但星湖科技却提出900万元,不惜折价近30%转让,由此,其急于脱手的想法可窥一斑。

尽管不似上海三毛那样陷在债务纠纷中长达9年,但星湖科技这么多年也是备受“基因”困扰。

事情要追溯到13年前。2000年8月28日,星湖科技与上海博德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德基因”)签订了共同出资设立博星基因的投资协议,投资总额为5亿元,注册资本为1.6亿元。星湖科技以现金出资2.5亿元;博德基因以基因芯片制造技术等作价,出资2.5亿元,双方各持有博星公司50%股权。

在星湖科技2000年年报中,该公司对这项投资还寄予厚望,称“投资基因芯片项目是公司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一步。希望依托博德基因及其下属公司的科研和开发实力逐步架构公司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平台”。

公司还预计,博星基因成立后的第一年,首期投资项目的表达谱芯片和商检芯片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就有望分别达到6990万元和3730万元。

然而,事实是,2001年博星公司只实现净利润2785.01万元。而在2002年上半年年报中,星湖科技对博星公司的利润就已语焉不详,从“基因芯片从使用推广到大规模销售,达到预期的高增长、高收益的目标,仍需时日及作出更多努力”的言辞中已透出经营无法达到预期的端倪。

从星湖科技披露的历史资料上看,也的确如此

博星基因成立至今,星湖科技累计投资了1亿元现金,但仅收到1560万元分红。也就是说,即使其以900万元价格将博星基因股权成功转让,近13年来,公司也有7540万元打了水漂。

“基因梦”破灭

亏损后再惹官司

尽管本来计划向博星基因投入2.5亿元,但最终星湖科技却只投入了1亿元。

对此,星湖科技方面解释称,公司当初对“基因”预期过分乐观,博星基因产品产业化和整个生物芯片的市场成长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快,在意识到投入再多博星基因也不可能给公司带来每年20%收益回报后,考虑到投资的安全,公司遂在四年后暂停注资。

随着博星基因业绩亏损,两大股东间矛盾也逐渐产生,星湖科技一度公开表示再也不会与博德基因及相关方合作,且此后多年,就当初投资协议中约定的收益率保底问题双方多次闹上法庭。

据悉,在设立博星基因公司时,星湖科技和博德基因曾在投资协议中约定,星湖科技首期投入博星基因的0.8亿元投资在自公司成立之日起5年内,每年的投资收益率不低于20%。否则,差额部分将由博德基因以现金弥补。

而对星湖科技后续投入的1.7亿元投资,也将以公司每期实际投入的金额及投入时间为计算依据,第一年至第五年,需实现不低于18%-22%的收益率,否则,差额部分也由博德基因现金弥补。

与此同时,曾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毛裕民,作为博德基因实际控制人,为此提供担保。

但是,由于收益率没有兑现,星湖科技曾在2005年9月发布公告,称已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博德基因偿还“保底”欠款6700万元及相应利息701.48万元。

据一位熟悉该事件的律师介绍,当年法院判决星湖科技胜诉,并查封了毛裕民的财产。不过,博德基因不服,随后提出仲裁,要求确认保底条款无效。

这一纠纷一直闹到2008年6月。星湖科技公告表示,2008年6月20日,与博德基因和解,双方各让一步。博德基因关联方、同样由毛裕民实际控制的百汇生物,以2200万元现金一次性弥补星湖科技的损失。

2001年12月8日,博德基因已将其持有的50%博星基因股权,转让给了兄弟公司百汇生物,但当初与星湖科技约定的协议并无变更。

毛裕民的资本游戏

据记者了解,星湖科技也不是首家陷入“基因困局”的上市公司。

早在1999年9月,新黄浦(600638.SH)就以5796万元从控股股东新黄浦集团收购生元基因51%股权,并将其列为募资投向的第一大项目,拟投入1.2亿元。

该公司当时预测,公司投入的1.2亿元配股资金随后两年的回报率将达到25%左右。然而,两年后该项目就被新黄浦还给了母公司,2002年12月,生元基因悄悄注销。

与博星基因和博德基因一样,生元基因也是由联合基因参与创立。而提到联合基因,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毛裕民和谢毅。

据相关人士介绍,联合基因是由毛裕民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谢毅,于1997年投资100万元人民币共同创办的。

而毛裕民不仅是学术专家,也是一位资本玩家。除了先后与新黄浦、星湖科技、上海三毛“合作”外,还与2000年尚挂牌在二级市场上的鞍山合成、浙江中汇有过合作。

2000年10月,联合基因旗下的复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受让鞍山市国资局持有的鞍山合成5%的股份,成为鞍山合成第三大股东。

而与浙江中汇的合作形式则与星湖科技等三家公司相似。2000年12月,浙江中汇公告,拟与联合基因合作组建上联汇基因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浙江中汇出资1亿元现金,联合基因技术出资1亿元,各占50%股权。不过,2001年6月,浙江中汇的股东大会未能通过这一方案,合作并未成功。

资料显示,为了方便对外资本运作,联合基因围绕基因药物开发的不同职能成立了不少子公司,包括上述提到的博星基因、博德基因、百汇生物在内,还有上海博容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博联生物信息有限公司、上海博道基因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博华芯片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复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百睿生物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子公司。

2002年初,毛裕民又向香港资本市场进军,通过追加投资9500万港元,使联合基因持有精优药业26.32%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外,毛裕民和谢毅还是联合基因科技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同意炒股或涉违规

2008年6月20日,就在星湖科技与毛裕民实际控制的博德基因就保底协议问题达成和解当日,双方作为博星基因的股东又坐到了一起,于当日召开董事会,最终商讨决定博星基因动用3500万元资金参与炒股。

本报记者独家获得的《董事会决议》和《金融证券小组操作细则》显示,博星基因决定参与不限于证券的买卖、质押等投资,证券衍生品投资不得超过金融证券投资项目本金总额的30%。证券投资仅限于博星公司及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以及双方股东认可的第三方名义运作。

同时,董事会还规划了周密的运作机制,以及金融小组成员包括组长、操盘手、下单员的具体职责。

董事会决议,证券项目操作的止损位为本金的30%,即一旦公司投入证券项目的本金缩减至投入金额的70%时需要退场。

上述协议于约定当日实施,有百汇生物芯片及其法定代表人毛裕民的签字,星湖科技当时也同意了这样做,盖上了自己的公章。

而在此之前,为了方便博星基因炒股,其专门成立了上海博湖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并在中信证券开立资金账户。但其入市的2008年正赶上大熊市开始,买入的股票连连亏损。

记者从博湖投资炒股账户的交易明细上发现,其主要买入招商轮船上海贝岭等股票,尤以上海的股票居多。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2月1日、2日,博湖投资的账户曾大举买入星湖科技股票,共计成交近280万股,动用资金近1000万元。2008年12月3日,其又将上述股票悉数沽空。

对于孙公司短时交易自家公司股票,星湖科技却并未作出任何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