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CEO保罗•薄凯解密全球化策略:本土口味加上雀巢式创新

雀巢如何寻找好味道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陈敏  |  阅读:

雀巢CEO保罗·薄凯(Paul Bulcke)已经在这家全球最大食品公司工作了33年,他比谁都清楚这个分布全球83个国家、拥有近万种食品品种公司的复杂结构,这一点也是2007年他升任CEO的重要原因。刚上任便遇上金融危机,即使最新公布的2012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增幅达到11%,他也认为“2012年也丝毫不会更轻松”,糖等原材料上涨、食品安全危机都急需解决。

不过,他也懂得在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工作的乐趣。在瑞士总部的办公室,保罗的每个早晨是伴随着一杯Nescafe开始的,午后会来一杯Nespresso(奈斯派索)胶囊咖啡,让自己重新精神焕发。而当他飞往拉丁美洲、中国,每天接触不同的人、品尝发现当地的新奇口味。

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他的手里紧握着一瓶银鹭花生牛奶。他边喝着边说,这真是太聪明了,花生牛奶,没想到那么好喝香滑。过了一会,他又打开桌上的罐装雀巢咖啡向记者介绍,每个地区的咖啡口味都会做本地化调整,你喝到的就是中国本土研发中心精心调制的。

在保罗.薄凯眼里,对本土品牌和口味的充分尊重加上雀巢的研发创新能力,帮助雀巢形成在本土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雀巢不断投资未来,用更治本的方式解决各种危机的应对之道。

去年是雀巢中国的收购年,成功收购了徐福记和银鹭两个著名本土品牌的60%股权。而雀巢派驻到银鹭的只有30人,徐福记是20个人。而十多年前收购了80%股权的太太乐品牌至今仍由创始人担任总经理,只有10名雀巢员工协助太太乐的工作。

雀巢大中华区总裁狄可为(Roland Decorvet)希望这种情况能持续下去。他说,收购是因为他们做的比我们好,他们更聪明,有什么理由不留住他们呢?

另一方面,雀巢对他们的帮助体现在斥资新建两个研发机构。狄可为向《环球企业家》介绍说,新研发中心将分别设立在厦门和东莞,前者侧重即饮饮料的专业研究,后者专注于烘焙产品,分别用以支持银鹭和徐福记。雀巢全球研究与开发负责人巴恩施(Johannes Baensch) 说,“我们继续投资在亚洲的研发能力,因为我们知道这会使我们更加贴近本地消费者,更加了解用于生产当地人们喜爱的产品的原材料。”

两个新研发中心将被整合雀巢全球的研发网络,共享研发经验和知识,并与其他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合作开发。

产品创新是这家150多年历史的瑞士公司一惯擅长的。上世纪30年代,雀巢咖啡正源于瑞士实验室里长达七年的调查研究,当年咖啡权威马克思·莫根特尔寻找的是速溶咖啡的奥秘,一种只需用水冲调同时又能保持咖啡原汁原味的方法。雀巢中国研发中心在今年夏天最成功的发明就是“史上第一支可以剥开吃”冰激凌笨NANA了。

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的Nespresso品牌正是以高水平的创新作为助力器。16款基本口味可以满足每个人按照芳香口感、咖啡因强度和杯子大小三个维度的个性选择,而在今年还新推出了三种限量版咖啡胶囊和两款新机器,包括和上海滩品牌跨界合作设计的红色中国风咖啡机。

雀巢信奉消费者是最好的鉴赏师。在产品研发上,雀巢有一个“60/40+”的铁律,首先“+”代表这个产品是有营养的,其次在推出任何产品时,必须进行消费者盲测,只有60%以上的消费者喜欢这个口味,产品才有上市的机会。

Tags:  雀巢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