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无论得于偶然与否,似乎都并无不妥,关键是看你看能不能抓住下一次机遇?何处才是你的江南第二春

何处江南第二春?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  作者:王雨豪  |  阅读:

如果你是江南春,如果你的新项目—Q卡进展不尽人意,如果年轻的创业者调侃你,称你的新商业模式有点绕,并如此戏谑“从楼宇广告到q卡,就是一边对用户强奸一边要求用户互动”,你会怎样?是否还可以不动声色侃侃而谈?

 
分别在去年和今年,我和江南春先生有过两次面谈,谈及q卡项目,七个月前,他快人快语,对q卡浮想联翩,今年5月,他坦诚q卡的商业模式设计尚有缺陷,但也正在谋求新的转向和突破。印象中的江是个性鲜明的企业家,其率真秉性及纠错勇气都令人欣赏。
 
2011年9月,q卡发行前夕,在分众传媒总部的会议室,江南春先生兴致冲冲地宣讲他的二次创业计划:我的梦想是把Q卡和分众互动屏变成全中国最大的促销优惠信息的互动传播平台。
 
当时,我向他泼了点冷水:分众现有的大客户对本地化营销服务并不感冒,甚至或有排斥;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移动服务如果能被装到手机中,它都将没有选择的被集成到手机中,那怕是想被挂在手机上也不行。
 
当时,他不假思索,这样回答我: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要简单粗暴的赚钱。当时,我的确无言以对。我想,这是一个好问题:一家拥有巨大资源、巨大成功的行业垄断性公司,将如何二次创业?“简单粗暴的赚钱”方式有没有可能不断复制?企业成功的惯性是创新的优势还是成功的羁绊?
 
八个月过去了,渐渐水落石出,我们用纪录片的形式,稍稍还原这段历史,并尝试得出一些结论。
 
大环境:受到电商行业的疯狂营销竞赛影响,q卡计划在酝酿时,分众的营收看上去无比美妙。
 
“2011年11月18日,分众传媒公布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分众传媒税前总营收达2.29亿美元,主营业务同比增长53%,创历史新高。受业绩超预期影响,在当天纳斯达克盘后交易中,分众传媒盘后股价大涨13.92%,报28.8美元。”
 
Q卡计划实施后,分众发布的软文:
 
 “2011年10月,分众传媒新一代互动液晶屏和Q卡率先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七大城市亮相,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业内人士分析,互动屏的出现,不仅使分众广告从原先单纯的广播式到互动式再到O2O,把消费者引向实体店铺终端,将未来销售升级到一个新的高度,更通过Q卡了解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实现了从大众到分众再到一对一的精准。此外,随着受众生活的多元化和碎片化趋势,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被用在了手机端,互动屏广告还可将城市消费与品牌特惠资讯从分众LCD端延伸至手机端,实现对更多碎片化时间的获取。”
 
江湖各界英雄的捧场:
 
T.H.Capital首席分析师侯晓天认为:“Q卡是新的概念,但是分众的互动平台及Q卡是中国最大规模的优惠促销信息传播平台之一,势必会被广告主广泛接受。”
 
同时,史玉柱、虞锋、熊晓鸽、邵亦波、吴鹰等也纷纷表示力挺,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更详细罗列了看好分众新业务的几大理由:1、广告是江南春的主业,他有足够的资源、经验和创新去玩转好;2、本地化,互动化,O2O是大趋势,分众蓄势待发很久了;3、投入资金需求量很大,这对分众来说又是优势;4、无线互联网会是大金矿,这件事情的切入时间点很恰当。
 
创业者的无比自信:
 
期间,分众传媒副总裁嵇海荣这样诠释q卡的动机:分众瞄准时机,及时布局互动屏业务,既向消费者传递了广告主的产品信息,也让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此外,更重要的是让分众楼宇显示屏和消费者时刻不离身的手机进行了有效结合,将受众分流到浏览手机的时间再次转移到楼宇互动屏上,再一次实现了对消费者空余时间的全覆盖。“互动屏的价值不亚于当年楼宇广告模式的诞生。” 
 
公司美好的预期:
 
据嵇海荣介绍,互动屏广告一经推出就受到众多广告主的青睐。不仅分众现有的品牌客户愿意在互动屏上投放广告,众多没有和分众合作过的本地化生活服务类商户也成为了互动屏的新客户。
 
时间进入2012年6月,Q卡项目遭遇众多疑问:Q卡的网站项目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了吗?江南春是不是正在重蹈陈天桥盒子的失败?这时,江南春先生也在非公开场合开始解释分众不是一家有物联网基因的公司,他本人也不是类似马云有未来预见力的企业家(或许这只是一种难得的谦逊品质),并承认三个小互动屏已经绝大多数被品牌厂商征用,作为品牌广告的辅助宣传窗口,同时认为Q卡的未来在于和类似淘宝这类的平台级企业合作。
 
Q卡成功了吗?Q卡失败了吗?还是得出结论为时尚早?不过,至少有一点,我们知道,今日的Q卡已经远离江先生的初衷。
 
对于分众而言,追求从广告代理公司转型为数字媒体公司,追求新潮字符SOLOMO+O2O的模式,追求立足现有资源去简单粗暴的赚钱,这些似乎都没有错。错在哪里?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需要携带Q卡和手机的Q卡计划,是不是远不如来个App 那么简单?与用户仅在两分钟的短短时间内追求互动,这本身是不是一个过于高难度的挑战?
 
这应该不是江先生一个人、一家企业的难题。
 
在中国,有这样一批企业家,他们抓住了或者遭遇了第一次突然的巨大的商业机遇,在完成鲤鱼跃龙门之后,固执的迷信企业规模,资金实力,发展战略,甚至个人能力,企业文化,无法直面市场环境的突变及用户需求的变迁,从而无力迎接第二次机遇或者挑战,并终至消隐于江湖。
 
对于所有已经取得前段资源优势、初期成功的企业而言,那个能轻易忘怀那真金白银的几十亿年度营收?于是如何捕捉下一次机遇,完成创新进化都是事关生死的终极难题。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正向案例,一个“抓第二次机遇”的顶尖高手,正是马化腾和他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微信”。在微信埋葬TALKBOX,超越米聊等先发者的历程中,在微信日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杀手级应用的同时,我们看到了马化腾的决心和毫不手软的投入,看到了他对用户义无反顾般追逐新技术、新生活方式的本性而大胆下注。
 
Q卡计划的未来是怎样?成功企业的新创新暗礁在哪里?究竟该如何在未来趋势和现有资源之间做平衡和割舍?成功无论得于偶然与否,似乎都并无不妥,关键是看你看能不能抓住下一次机遇?何处才是你的江南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