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慈善机构日益“激进”

慈善“激进”

来源: INSEAD智库网  |  作者:Mrinalini Reddy  |  阅读:

1955年,新加坡财经界巨擘连瀛洲捐资共同创办了南洋大学(现为南洋理工大学),为新加坡华裔学生提供当时尚为稀缺的高校教育机会。连瀛洲自己年少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但他却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除了捐资办学,还在几年后捐出近一半的个人财富创立了连氏基金。

今天,他的孙子、连氏基金会主席连宗诚先生大胆改革并促成基金会的专业化。基金会从传统的被动地等待求助者上门申请援助到发展到设计和开发新领域,主动为需要受助的机构提供协助。基金会也从原来的专注于教育领域发展到涉足其它领域如水源、卫生、老人照顾和学前教育等。连宗诚称今天的连氏基金会是“激进的慈善机构”。

连宗诚在接受INSEAD智库网访问时说:“现在我们对基金会的管理更有策略性,我们的目标是对社会做出贡献,改善社会环境,我们总是找寻存在着需求的领域或者是可以以创新方法提供援助的领域。我们发现在教育领域能做的已经相当有限,特别是在新加坡,因为政府已对教育提供了很多的支持。”

目前,除了涉足照顾垂危病患者和料理身后事等一般人忌讳的服务以外,连氏基金会着重发展长期性的服务项目,并与其它机构建立长远合作关系。连宗诚指出,这有别于只是被动地捐钱的传统做法。

连宗诚所描述的其实是亚洲家族慈善事业的两个主要趋势:一是老一辈慈善家较为专注于捐赠教育领域,一是新一代慈善家开始注重具有社会效益的项目。INSEAD和瑞银联合发表的《亚洲家族慈善调研报告》探讨了这两种趋势。本着对亚洲10个国家家族企业的考察和调研,报告揭示了亚洲家族慈善事业的抱负、趋势和主要挑战。

不过,鉴于亚洲的慈善家一向较为低调,也没有诸如安德鲁.卡内基、约翰.洛克菲勒或比尔.盖茨这样的代表性人物,亚洲的慈善事业的性质一直很难界定。亚洲的慈善事业虽然有机会产生改变社会的影响力,但慈善机构仍需要通力合作,走向专业化和加强执行力,以达致能够与西方同行相媲美的规模。

亚洲的慈善模式

亚洲并不缺乏慈善事业的传统。调查报告显示,42%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做慈善的主要推动力是要让家族的价值观延续下去,让家族精神传承下去。2010年,亚洲家族慈善事业36%的捐赠款项用于教育领域,彰显亚洲深刻的文化根源;其它主要的捐款领域还包括扶贫、健康医疗和赈灾,但捐赠总数比教育领域小得多。同时,70%的亚洲家族慈善损赠用于其所属国家或社区。

报告也揭示了像连宗诚这样的年轻一代慈善家为传统家族慈善事业及其管理模式带来的变革。例如,连氏基金的“照顾老人计划”包含了综合护理、个人化服务、对慢性疾病监控和医疗管理等服务。另外,他们也致力于引进最新信息和技术来提升服务。

报告的联合撰写人、INSEAD企业学副教授马博.玛摩德(Mahboob Mahmood)指出:“该区域的最大优势是拥有不少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并且他们非常乐意投身慈善事业回馈社会。将这种企业家精神灌注到慈善事业,亚洲的慈善事业将迎来广阔的前景。"

连氏基金已开始探讨更深入、更鲜为人涉及的生命素质课题。比如对照顾重病病人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支持,鼓励身患重病的人勇敢面对死亡。其中一个项目取名为“快乐的棺材”,旨在把棺材这样一个人们心目中悲痛的象征转变成一个感恩生活的艺术象征。玛摩德说:“慈善事业深入和系统地探讨社会问题并寻求创新方案加以解决,这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

未来之挑战

虽然亚洲积累大量的财富,但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慈善事业。报告显示,制度化的慈善机构刚刚起步。研究表明,调查涉及的超过200个慈善机构中,超过75%是在1980年代以后才成为正规的慈善机构。2010年贝恩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中国和印度的慈善捐款总额分别占其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的0.1%和0.6%,这与美国的2.2%或大约3000亿美元相比是相对较低的数字。报告还指出,印度和中国的个人和企业捐款额分别只占全国捐赠总额的10%和9%,而美国的比例是75%。

无可否认,成熟的民间团体和专业化管理的非营利组织是美国慈善事业蒸蒸日上的主要原因。连宗诚说,在这方面,亚洲尚存在巨大差距。“亚洲国家由于受各种政策及规章制度的羁绊,民间社会组织尚未成熟。”亚洲必须发展适用于亚洲的慈善模式并投资组建新的慈善机构。”

当然,慈善机构的数量多少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如何使慈善事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玛摩德说:“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从单纯注重增加捐赠转向注重捐赠的社会效益。这可以是以现成的渠道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从新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并找寻新的解决办法。”他指出,亚洲的慈善家已经做到了前者,但后者做得还很不够。如何解决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慈善家必须引进专业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方能确保慈善事业的永续性。

政府能够助一臂之力吗?玛摩德认为不太乐观,因为许多亚洲国家的政府已经被国内的各项政治和经济挑战搞得焦头烂额。“在亚洲大部分地区,政府和慈善机构大多各自为政,”他说。四面八方的需求蜂拥而至,最迫切的问题倒不是政府能满足多少需求,而是慈善机构是否愿意投资建设一支有理想有抱负的领导队伍,为他们创造具有影响力的角色。

自我完善

那么,如何推进慈善领域的可永续发展?

首先,慈善机构必须专业化。他们必须聘请合格能干的人来管理和执行大型项目。连宗诚说:“如果只是写支票或进行资产再分配,这个工作很简单。但如果慈善机构的目标在于改变社会,就一定要进行专业管理并建立团队精神。特别是和其它类似慈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同样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战略目标。“设定目标并专注于此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问题都会牵涉很多方面,如果不专注就不可能深入了解和解决问题, ”连宗诚说。不过,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应该与家族的价值观以及家族成员的个人志向相关,否则,可能造成家族成员之间产生分歧,从而丧失凝聚力。“你应该了解为什么要变革,无论是要灌输变革的理念还是要实施实际的变革,只要设定目标,就要坚持下去。”同时,应该向年轻的家族成员灌输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鼓励他们参与,让他们处理一些小额赠款或负责一些小型项目,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良知的领袖。

最后,连宗诚指出,很多亚洲富豪等到年老退休时才开始从事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在亚洲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扮演,因为亚洲经济增长迅速,积累了大笔财富,但与此同时,亚洲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以长远的目光来看亚洲的慈善机构和慈善基金。亚洲拥有大批善于创新的企业家,成功的企业家积累了大笔财富并愿意投身慈善事业。这是社会的财富,这将有助于改善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