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有假粉丝,还有假转发。僵尸粉丝进化神速。

僵尸粉进化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作者:IT经理世界 何菲  |  阅读:

“地球人,你所居住的那颗行星是老鼠定制、付款和管理的。它被毁掉了。所以我们正在建造另外一个。”一台名叫“深思”的超级计算机说道:“我说的不是别的,正是那台将在我之后诞生的电脑……是的!我将为你们设计出这台电脑,我甚至将为它取好名字。它将被称为……地球。”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里的假想,这位英国作者在全球拥有众多粉丝——是货真价实的活粉哦。他提出了宇宙间存在的另一种可能:人类可能误解了自己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主宰世界的不是人类,而是被视为人类试验品的小白鼠;我们生存的庞大星球,是别的星球上某个族类按照客户订单制造出来的产品,由超级大型计算机集群所控制。

有个地方正在上演类似法则:微博。与人作战的另一方是由程序控制的僵尸粉。它们被批量生产出来,骚扰你逢迎你。有些人沉迷其中,活在极高人气的幻象里;有些人会很执着地删掉并举报他们,却目瞪口呆地看着它们换了ID满血复活。

进化的不止是人类,还有僵尸。早期在微博平台上出现的僵尸粉,多数是人工操作。这些用户的页面上没有头像,不会说话,没有粉丝,也不会转发评论,那真是最直接的表白啊:我们是僵尸,我们是僵尸……

因此,当一个拥有10万以上粉丝账号,每条微博评论与转发数不过一两条的时候,情形就十分可疑了。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僵尸必须伪装成人类即活粉。现在的僵尸粉,有头像、有资料、有粉丝(甚至可以生产出来就至少自带30~50个以上的自有粉丝)、会转发,还会定期发微博。

它们由软件生产出来。目前市场上有通吃各个微博平台的软件,也有针对不同平台的细分产品:“刷微博粉丝机”、“新浪微博粉丝机”、“QQ微博刷听众服务”……在百度上以“刷微博粉丝软件”为关键词搜索,可以看到搜索结果的第一条,即被注明了是推广链接:“刷微博粉丝软件,1元100粉”。业务说明包括:刷粉,高质量活粉,认证,评论转发,红人合作,群活动等等。僵尸粉的生产已经公开化。

人类似乎已经无法阻止僵尸粉了。机器化生产使僵尸粉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一些程序“每天可以做100万个新粉”。长期关注微博营销产业链的乐享网CEO天天盈科技副总裁赵亮透露。

机器化生产也降低了僵尸粉生产的成本,从而拉低其市场价格。“早期的僵尸粉有部分是人工水军,价格是1毛至5毛一个。”赵亮透露,后来逐渐“贬值”到1分钱,“现在甚至有公司开出了100元刷5万粉丝的价格。”

这个“欣欣向荣”的市场里,哪些人是僵尸粉的主要买家呢?大波僵尸的进攻会给微博这一主战场带来哪些变化?

草根大号们是僵尸粉的主要买家。不少草根大号通过转发各种品牌、商品或促销活动获得收入,为了承接业务,提高单笔业务要价,草根大号们需要拥有更多粉丝数、转发数以及被@的总数。通常情况下,草根大号或者网络营销公司会人工注册多个账号,多人维护,相互“养育”,最大限度共享僵尸粉资源。新浪微博热门转发榜长期被草根大号们占据。

名人们则后来居上。僵尸粉多以转发而非评论为主,这给了拥有大量真实粉丝的名人或明星们表现的契机。经纪公司需要营造明星人气;一些企业家或名人也有类似需求;还有一些被认证为“新浪名博”的账号,则直接隶属于网络营销公司。

面对僵尸粉,各个平台的态度也颇为微妙。“腾讯微博的注册需要QQ号,僵尸粉的制造有门槛,多数是不活跃的真实粉丝,我们称为死粉而非僵尸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络营销专家透露,“新浪微博一方面鼓励举报,打击僵尸粉,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短期内迅速做大用户量的诱惑与压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僵尸粉的行为。”

这使人类大战僵尸的前景变得难以预测。僵尸粉买家们与之达成了短暂和解,但也落入了“自己和自己玩”的境地,偶尔跌回现实,难免内心挣扎交战;拒绝僵尸粉的用户,则对数量日益庞大的僵尸一筹莫展。那些希望在微博平台上获取信息的人,将面临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他们可能无法判断这个世界每天到底在发生什么。

企业领袖的10年考验

在CEO们最风光的时刻,他们被捧成耀眼的明星,企业不过是其个性的投射。财经媒体鼓吹的不是花旗集团的优异管理,而是桑福德·威尔的神奇领导力;描绘的不是甲骨文公司的一流数据库技术,而是拉里·埃里森制造的风头与噱头。

调查显示,投资者更愿意溢价购买一家拥有明星CEO的公司的股票。管理学界也不甘寂寞,对领导力的分析俨然成了显学。商学院里充斥着“领导风格的选择”“领导力认识”“如何获得领导魅力”之类的课程。甚至“领导力教练”也成为新的热门职业。

2001年,帕斯特奈克(Bruce A. Pasternack)、威廉斯(Thomas D. Williams)和安德森( Paul F. Anderson)在Strategy+Business杂志上发表文章,把这种专注于个人魅力,甚至把领导的所谓“魅力”与公司的绩效简单等同的倾向,称为“CEO膜拜”(the Cult of the CEO)。“CEO膜拜”的基本特点是:将公司的领导力个人化而不是体制化,把公司的成功押在CEO个人的特殊性格和奇招上。

帕斯特奈克等人指出,尽管许多强有力的领导人驱使组织做出了一定成就,但有大量证据表明,个人化的领导力从长远来看是不稳定的。企业史上这方面的先例不胜枚举:哈罗德·吉宁虽能一手经营ITT集团,但当他退休后,集团就陷入解体的命运;斯隆之后的通用汽车公司,埃德温·兰德之后的宝丽来公司,罗伯特·戈伊祖塔之后的可口可乐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败。

个人化领导最终不能带来效率,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产生巨大的风险。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没有一个人,哪怕是天才也好,能够永远正确;特别是在一家大型组织中,没人能够完全掌握相关的重要信息来做出重大的决策。如果个人化领导持续过长,一定会导致如下的后果:资源被错误地配置,机会被错过,创新被窒息。过度控制扼杀了创造力,官僚作风阻碍了组织的进程。

帕斯特奈克等对“CEO膜拜”的批评,开了质疑企业魅力型领袖的先风。同年,吉姆·柯林斯出版《从优秀到卓越》,首倡“第五级经理人”概念,指出存在一批这样的领导者,他们既有坚定的意志,又具谦逊的性格,能够抛开自我的需要,投身到建立卓越公司的宏伟目标中。第五级经理人回避公众的恭维,从不自吹自擂,行事从容冷静,主要依靠崇高的标准而不是个人魅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实际上,在柯林斯更早、也更负盛名的著作《基业长青》中,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高瞻远瞩公司并不需要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相反,这种领导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可能有害。高瞻远瞩公司历史上若干最重要的CEO,并没有完美的、高知名度、魅力型领袖的人格特质。就像美国制宪会议时的建国先贤一样,他们专心致志地建构一种伟大而持久的制度,并不刻意成为伟大领袖。他们追求的是制造时钟,而不是成为报时人。

关于伟大企业领导人的神话,最为煽情的就是李·艾柯卡(Lee Iacocca)的经历。不少人至今认为,艾柯卡以其一人之身,先后两次左右美国两大汽车公司的安危祸福,不愧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然而,在艾柯卡夺目的明星光环的背后,是他作为公司决策者的种种严重失误:拖延支出新车型设计所需的经费,导致产品陈旧、质量低劣;把有限的财力用于股票回购,造成资金短缺;涉足商用喷气式飞机生产和金融服务业,使业务过于分散……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指出,不少企业的增长是以掠夺性使用战略资源为代价的,从长远看,这样的企业的发展轨迹呈抛物线形状。因此,衡量一个CEO的功绩,要看他离开10年以后公司会演变成什么样。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艾柯卡离开克莱斯勒10年后,公司举步维艰,最后被戴姆勒公司收购。

10年,是一个残酷的时间段。例如,惠普刚刚石破天惊地宣布它将放弃TouchPad和WebOS手机所有运营,此外还考虑剥离PC业务。美国《圣荷塞信使报》专栏作家克里斯·奥布莱恩以《惠普开始面对其失落的10年》为题评论说:10年前,时任惠普CEO的卡莉·菲奥里纳(Carly Fiorina)促成了对康柏史诗般的并购。惠普成为了全球最大的PC厂商。但它放弃了以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惠普之道”,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并购和裁员。然而,惠普从中得到了什么?它错过了计算行业的重要转型期,包括平板电脑和云计算的兴起。另一位评论人士MarketWatch专栏作家杰夫·里弗斯毫不客气地指出:“惠普可谓是目前美国企业错误的集大成者——愚蠢,缺乏创新,过度膨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导。”

里弗斯说,优秀企业变得臃肿,焦点不够集中,绝非少见之事。即便华尔街的宠儿苹果也有过混乱的时代,它在1997年时已经到了悬崖边缘,直到找回乔布斯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乔布斯当时的声明极其简单,但却非常有先见之明:“苹果不会再像这样把触角伸向很多地方,但是在一些极为重要的领域内,我们的存在也将极为重要。”在乔布斯退役后,苹果的共同创始人伍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他不是领先所有人一天,而是领先他们10年。”然而,即使英明天纵者如乔布斯,终究也逃脱不了“企业领袖的10年考验”:一派观点认为,乔布斯已经打造了高管的“长板凳”,能够保证苹果的继续成功;另一派则认为,经历10余年的创新,苹果已经刻上了乔布斯太深的烙印,注定会在“后乔布斯时代”走下坡路。

孰对孰错,我们10年见分晓。

Tags:  僵尸粉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