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跨越,郭树清完成了从“裁判员”到“运动员”,从“运动员”再到“裁判员”的角色转型。

郭树清再“掌舵”

来源:投资中国  |  作者:中国证券报 张朝晖  |  阅读:

2001年出任央行副行长、2005年“空降”建行、2011年赴任证监会。十年跨越,郭树清完成了从“裁判员”到“运动员”,从“运动员”再到“裁判员”的角色转型。

十年时间,唯一不变的是郭树清锐意改革的市场化思路、全局性的思考和探索、前瞻性的战略研判、深厚的理论积淀,以及不断积累的金融实务和金融改革的实践经验。

现在,郭树清赴任中国证监会,从他的前任尚福林手中接过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大旗。未来,继续改革发行机制、继续完善并购机制、丰富交易机制、扩展市场边界、提高国际化水平等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问题摆在郭树清面前,市场热切期待这位学者型官员引领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新的天地。

客户导向

回顾在“掌舵”建行的6年,郭树清为客户和投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郭树清上任前,建行贷款结构是投资者诟病的焦点之一。作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基本建设贷款银行和第一大住房按揭款银行,建行很容易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建行贷款结构体现了中资银行的一般特征,公司贷款比例高达7成,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电力和房地产开发行业,均是对宏观经济变化敏感的行业。

郭树清任内一直在试图扭转这种路径依赖。他透露,建行将秉承审慎原则,将信贷结构调整作为重点。贷款投向将首先保证在建和续建项目,集中支持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尤其是建行一直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严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放,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按照监管要求,稳步推进平台解包还原、清查整改相关工作。

建行近几年的战略调整、结构转型和宏观预判,源于建行股改的先行先试。在2005年准备上市时,郭树清在建行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转型,2009年初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初率先推动贷款投放,又在其他银行一拥而上之时降低贷款增速,甚至甘愿放弃市场份额。

在人们的印象中,建行一直以包括房地产开发在内的基本建设贷款为特色。不过,在不经意间,建行已让出在个人按揭贷款方面“老大”的地位。

“我们已不是最大的个人按揭贷款银行。”郭树清表示,2008年前建行将市场份额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2009年予以取消,“我们的分行在当地的贷款份额是第二或第三没有关系,甚至是第四、第五也行。”他说,“要鼓励分支行去做低风险和相对高收益的产品。”

郭树清提出,目前建行战略愿景是: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好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总体市场定位是:集中于高成长、高盈利、风险可控的业务领域。

建行出色的业绩佐证着郭树清团队的战略判断。建行2011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显示,除保持着优异的盈利能力外,建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9月末,建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46.4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0.70亿元。不良贷款率1.02%,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48.65%,较上年末增加27.51个百分点,在五大国有银行中仅次于工商银行的272.66%。

临危受命

把时间拉回到2005年年初,原建行董事长张恩照由于个人经济问题“东窗事发”,3月17日,郭树清被任命为建行党委书记,很多人用“临危受命”来形容他的履新。

郭树清在上任伊始即表示:“一定不辜负国家、股东、广大客户和全行员工期望,与全行员工一起,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努力把建设银行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

事实上,郭树清与建行的“缘分”不浅:2003年最后一天,当建行获得中央政府225亿美元外汇注资时,他是主管外汇的外汇管理局局长;2004年9月,当建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他是建行最大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05年,建行正处于筹划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关键时期,市场对郭树清的期望是,是否能够化解此次建行人事危机,从而带动银行上市成功。此次国有银行改革更是被国务院领导称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役”。

作为董事长,49岁的郭树清肩上的担子不轻。

但是,据业内人士解读,郭树清实质性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建行的“标本价值”。即中国的国有银行能否通过真正的董事会再造、大范围重组,进而实现公司结构的“良治”,而非仅仅停留于财务重组。

“除20多年丰富的宏观经济管理经验外,225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建行,作为国家外汇局局长的郭树清对建行股改的每一步都非常熟悉,这也让他具备进入建行后很快开展工作的优势。”有人这样评价履新后的郭树清。

建行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认为,郭树清曾在国家计委、体改委担任领导职务,历任贵州省副省长、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具有较强的战略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他担任建行董事长,将对建行改革发展和国际化进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建行正处于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决心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抓住机遇,全面推进建行股份制改造和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铁腕重典

郭树清被认为是一个思辨型学者,学术功底了得,也是个务实的人。

自来到建行后,郭树清旋即展现了他铁腕的一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有媒体对此的解读是,经过了人事动荡,建行员工人心涣散,一盘散沙,值此乱世还需重典。

履新伊始,郭树清就正式表态,正处于股改关键时期的建行迫切需要以铁的纪律和铁的规章制度强化问责。2005年5月23日,刚刚执掌建行董事长一职,郭树清就颁布一项内部文件《关于追究案件发生机构及其上级机构领导人员责任的规定》。

按照这一规定,建行领导人员具有以下四种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一是辖内发生多起案件或重大违规问题;二是涉案金额巨大或损失严重的;三是案件性质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四是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的。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规定首开国有银行领导人问责的先河,也在整个建行系统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问责风暴”。由此引发建行湖南分行行长孙建成、山西分行行长梁富成等3个省级分行行长“引咎辞职”。

此前,在郭树清担任董事长仅一月有余的4月下旬,建行就开展一项拉网式检查,重点是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监督制约,其中对不善管、不敢管、不能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将进行调整、充实。

有评论认为,郭树清这些举动是有意重塑国有商业银行形象,弥补“张恩照事件”给建行带来的受损的国际声誉,同时也是建行股改必经之路。

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认为内部改革和管理比公开上市更为重要。半年多来,我只把20%的时间放在上市问题上,其余80%的时间都用来抓内部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