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一场示威游行最终演变成暴力冲突,发达安逸的欧洲现在不那么令人向往了,政治经济、内治外交累积的社会负面情绪已突破民众心理防线,最终寻找了发泄渠道
全民公敌
挪威
32岁的挪威政治极端分子布雷维克先在该国首都奥斯陆军政府机构云集的地区引爆炸弹,造成7人遇难。随后此人身穿警服窜入一座海上小岛,对着参加夏令营活动的青少年疯狂射击,造成至少87人死亡,这成为挪威几十年来最大惨案。挪威警方确认其与国际恐怖组织没有关系,也没有接受过穆斯林极端主义思想。挪威警方反恐部门在一份报告中说,2010年,挪威极右分子活动增加,今年仍保持这一趋势。挪威专家认为,本土极端分子对西方民主进程丧失了信任,怀有仇恨和排外情绪。
英国
制造挪威大屠杀的极右翼分子布雷维克曾在网络上称, 自己曾在伦敦与英国极右翼成员会面并成立一个组织。英国保卫联盟活跃分子Paul Ray承认,他的反伊斯兰主义可能启发了布雷维克。英国首相府发言人史蒂夫·菲尔德证实,警方正调查布雷维克与英国极端分子可能存在的联系。英国政府7月11日把国内面临恐怖主义活动威胁的级别由“严重”下调为“较严重”,但不包括伦敦奥运会。这意味着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相当有可能会遭受恐怖袭击。警方和安全部门重新评估国内极右翼团体的潜在威胁,确保“足够的监督”。
美国
崇尚人权的美国向来不阻拦民众表达政治主张,但使用暴力手段的例外。1995年4月,右翼恐怖分子麦克维用一卡车化肥做的炸药炸毁了俄克拉荷马的一幢政府大楼,夺去了一百六十八人的生命。麦克维和他的小集团行凶的动机就是对联邦政府的仇视。右翼分子坚信堕胎就是谋杀婴儿,进而去杀害施行堕胎手术的医生、护士;爆炸医院和诊所;仇视少数族裔和犹太人的新纳粹分子;和联邦政府对抗等。古巴总统卡斯特罗就认为,极右分子因奥巴马是一名非裔美国人而对他憎恨不已,反对奥巴马采取的一切改善美国形象的措施。
德国
右翼现象在德国愈演愈烈。德国有议员称:“每4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有敌视外国人的情绪。”在德国东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极右翼分子“主宰”的“民族解放区”,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排外区”。极右翼思潮在民众中有一定市场,势力上升很快,开始从“街头政治”转向“议会政治”。在2006年的州议会选举中,德国极右翼政党国家民主党提出“要工作、不要移民”的政纲,令他们在东部三个州都取得了议席。日前,德国各界展开了反极右翼的大讨论。德国政府制定了新的战略,准备出资2400万欧元支持公民倡议和地方反右行动联盟,并对取缔极右翼党派国家民主党的建议表示支持。
日本
日本战后各右翼组织公然标榜“天皇中心主义、反共反社会主义、促进再军备、改正宪法”,最大的特征就是“反共亲美”路线。所以很多中国人去日本旅游会看到极右翼分子在大街上行进,大多是社会素质较为低下的一群。由于人数较少,为了取得声势,当发动较大规模行动的时候,右翼团体经常雇佣社会流氓。日本民众对这种极端爱国行为并不认可,极右翼势力被社会边缘化。那些使用街宣车游走于大街之上大肆宣传过激的政治主张的极右翼团体被称为“街宣右翼”,街宣车通体涂黑,绘有日本国旗和天皇家的菊花家徽,悬挂过激的政治标语,装载高分贝喇叭,不断播放战时军歌和政治主张。
捷克
早在2008年,捷克极右翼分子在捷克北部城市Litvinov发生骚乱,试图在少数族裔罗姆人聚居区滋事。500名右翼分子与前来维和的警察发生冲突,头戴面罩的极右翼分子不仅向警察投掷石块,还纵火焚烧警车。捷克极右翼分子醉心于种族歧视,屡次制造针对少数族裔和外来居民的事端。捷克极右翼政党“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党”领袖米罗斯拉夫·斯拉德克,2009年在临近欧洲议会选举前突然现身于捷克电视台,极力推销其欧洲怀疑主义,鼓吹针对亚洲和非洲移民的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他声称,只要他的党执政,捷克将退出欧盟和北约,驱逐亚洲移民。
俄罗斯
对于布雷维克的行为,俄罗斯最著名的社交网站上出现了7个支持的群组,鼓吹在俄罗斯也应发动类似袭击,认为布雷维克是“白色人种的英雄”。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被极端主义、民族主义问题所困扰,光头党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破坏了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光头党依附于各个极右的或者偏激的民族主义党派周围,迷恋街头暴力,由此去张扬那些右翼党派的政治主张,如反对外国移民、反对跨种族的婚姻、捍卫俄罗斯人的就业权利等等。仅2009年1月份俄罗斯就发生了32起光头党制造的暴力事件,其中有16人被打死,32人受伤。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极端势力在俄罗斯有重新抬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