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是那种野心勃勃的作品,其最大的阅读乐趣在于能够触类旁通地探寻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性
关于全球化的谎言与真相
《全球通史》是那种野心勃勃的作品,其最大的阅读乐趣在于能够触类旁通地探寻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性
在眼下越来越多有关全球化的著作被摆放在商业类书籍的货架上时,这本原属于历史学范畴的《全球通史》,尽管自第一版面世至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但它却因为严谨的治学风格和真正全球化的时间和空间视野,现在依然是所有讲述全球化的书籍中,最出色的一本。
当然对于一本被大多数读者冠以“历史”头衔的书籍来说,可能更适合在大学里面做教材或者进行研究,但事实上,从本书昭示的全球化历程(或者按照书作者暗含的观点,我们的星球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一直就是以全球化的形态发展,只不过现在被人为的称为“全球化”或者“地球村”之类的概念)来看,其实际是关乎所有文明进程的一切:宗教、政治、文化和商业等等——确切说,这是那种野心勃勃的作品,其最大的阅读乐趣在于能够触类旁通地探寻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
因此,这本书并非只拘泥于象牙塔,实际适合的读者对象非常宽泛。任何对全球范围内过去5000年,甚至史前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作者一些独到的解释,而这无论对做学问,还是做生意,可能或多或少都有启发。
比如中国实际一直没有放弃过与外界的商业往来,1514年葡萄牙人就在广州做生意,后来又在澳门建立了永久性的贸易基地。可以说除传教士外,外国商人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也很大,后来英、法、俄都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大多数情况都是以和中国的贸易逆差形式体现,虽然后来战争改变了这一局面,然而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不少欧洲国家、美国和中国之间还是贸易逆差。换言之,贸易逆差的现象又在中国和欧洲诸国身上重演。
究其原因,尽管可以从商业的各个数据上去分析,但是作者认为,可能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中国人的自信心——在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中,中国人一直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充满自信,这使得在接受外来商品和输出本地商品时,后者总是能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越来越希望沿着这个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也是了解西方所谓“全球化”理论来源的著作。1971年该书第一版印刷后,学界认为,这是代表西方普遍的“自我中心论”开始向全球史观转变的标志。以此为起点,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开始热衷于用全球眼光来分析问题,到最近几年,商业观察人士也逐渐在全球化的范畴内思考问题,因此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书籍也出现。
但不管如何,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商业类书籍中,如同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样熟练运用文明模式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文明交流理论、长时段和宏观历史理论来讲述全球化的著作,迄今还没有出现。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七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L.S)著 董书慧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