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主持人正成为中国城市阶层日常的谈资
欢迎,个性化主播
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主持人正成为中国城市阶层日常的谈资
黄健翔在2006年世界杯上意澳之战的最后一分钟,在场下被放大成了n分钟。在互联网上,他激情万丈的嚎叫被配上了音乐,多个方言版本在坊间演绎。
绝非简单的泛娱乐化意图,黄的遭遇逐渐演进为一场具有争议性的“解说门”事件,凸显着中国转型社会中多种观念的冲突。质疑者认为说黄过于张扬,有明显的倾向性,但根据事后新浪的民意调查,黄的行为赢得了大多数观众的支持,理由是:不拘一格,个性彰显。
事实上,这是中国电视观众对长期以来官腔十足、千人一面的主持风格的叛逆之举。观众看来极度渴望将屏幕上的面孔还原为个体的人——哪怕这人有点出格。当然,这其中不乏西风东渐的影响。很多熟知西方媒体的中国年轻人将ESPN的足球解说员作为标准样板,认为后者情绪上极为投入,能传达现场感,同时,没有强加于观众的个人好恶,也不会像一个不能上场的教练那样指手画脚。
以ESPN的标准,黄健翔的功夫尚待磨炼,但放眼中国电视业自身的发展,以他为主角的“解说门”事件,或许可以作为解读主持人风度沿革的一个重要契机。
不妨套用一下划分中国电影导演粗放的断代法。1978年之前的电视主持人是新中国的第一代主播,第二代则以赵忠祥声情并茂的播音为代表,而1990年代中期,领衔央视新闻评论部的水均益、白岩松作为第三代主播,他们全然突破了类新闻联播播音员的呆板面孔,开始凭机智和恰到好处的反应获得观众认可。而现在,黄健翔们正在迎合观众更深层的期待:欢迎,个性化主播!
敬请注意每晚22:30分的中央台新闻频道。那个书生模样、持岭南口音的阿丘唠家常一样主持着记录片风格的《社会记录》。三年前,阿丘刚亮相的时候,央视的热心观众对他这张与传统主持人差距较大的面孔颇不习惯。但现在,这个讲蹩脚普通话、时不时歪嘴一笑的阿丘将原本在深夜播出的《社会记录》打造成了新闻频道的王牌栏目。
说到普通话的蹩脚程度,阿丘和夹杂着浓重川音的刘仪伟颠覆了长期以来国内主持人的首先标准。按照相关规定,国家电视台主持人必须在普通话等级测试中达到一级甲等。前段时间,刘和丘没有通过这一考核,但他们最终还是稳稳坐在了摄像机前。这是一次危险的试探,事实证明,中国社会评价主持人的传统标准正在悄悄经历变革。
事实上,南腔北调的口音只是最表层的突破,新一代主持人们打破了第三代主播单一的智慧型框架。刘在成名作《天天饮食》中,树立了一个穿着色彩鲜艳的围裙在开放式厨房里打转、同时又不乏风趣谈吐的男性形象,对中国新晋城市阶层来说,具有一种原始的亲和力。
不过,与个人风格的逐渐渗透同步,新一代主播们还面临着不同于前辈的复杂生存样态,他们迫不及待地成为多面手,调动各种资源以迅速确立时尚先锋、大众明星的地位。
7月初,主持多档娱乐节目的李静推出国内第一本个人杂志《静》,以《男人装》刊中刊的形式发行。一个月的操作时间超出了李的预期,这位大学以西方古典音乐为学业的热门女主播以美国最受欢迎的主持人奥普拉为偶像,后者的个人杂志排在全美第六位,拥有一批最忠实的读者。
跨媒体运作看来是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像很多享受了明星待遇的主持人一样,李静开了个人博客。不过同时,她还为当下自己主持的《娱乐麻辣烫》单独开博:征集节目的话题,提前解密节目看点,发布节目中未能深入的故事,了解观众反馈——总之,功能性极强。李以她“三位一体”的姿态刷新了第四代主播的个性标准。
不久前,新闻联播启用年轻面孔的行为引起广泛讨论,被视为央视重要的改革之举。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主播正成为中国城市阶层日常的谈资。很多时候,这些谈资的争议性体现出该阶层所特有的多重观念:急于打破规则束缚,向西方标准靠拢,在新一轮互联网冲击波中占据主动,但同时也不要和传统价值观过于背离——所谓对个性化主播的认同,无非体现了电视受众对媒体具有更强大观念包容性的诉求,中国电视全新行业规则的确立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