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欧洲战略实施,中国政府正在更熟练地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发展来促进中国商业力量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化

欧洲新略

来源:2010年10月20号刊 第20期 总第215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中国与欧洲大陆的距离正在迅速拉近。在102日至9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对希腊、比利时、意大利、土耳其进行正式访问的行程之中的种种细节,都在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希腊的报纸头条直抒“中国人带来了投资”,意大利人则用像“覆盖了一层红色丝绸”的灯光投射在古罗马斗兽场,向经过的访问车队致意。

希腊与意大利正是今年年初深陷于“笨猪五国”(PIIGS,指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等五个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危机中的两个国家。中国通过认购国债、投资、贸易采购等方式为希腊、意大利解决危机提供了最直接的助力。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和大部分欧元区其他国家,要么是并无余力来对它们提供支持,要么因担心被拉下水而踌躇不前。

以此次温家宝欧洲访问来看,希腊与意大利正在尝试给予中国回报,中远、华为、尚德等中国公司都在当地市场拓展获得了新的进展。这样一种互动也将会继续持续下去,温家宝在希腊表示,中国将以积极姿态参与希腊新发国债的认购。

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拉近的基础,毫无疑问是商业的驱动。据欧盟统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欧盟的出口整体下降,但对中国出口增长4%;今年上半年欧盟对中国出口更是增长了42%

这一变化是金融危机重塑全球国家、地区间平衡的一部分。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意识到对美国的依赖必须减弱。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欧洲则坐稳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它们都无法忽视对方。

这也是中国在欧洲重塑国家地位与形象的最好时机。在很多欧洲人眼里,中国不过是一个横冲直撞的暴发户。就整体而言,“中国制造”背后的质量、信用等方面依然令人生疑。中国以及中国商业的形象,自然并非一夜之间就可以在整个欧洲地区扭转过来。但是通过个别国家来局部突破,效果或会不错。以希腊来说,中远的投资刚刚进入的时候就面临着工人罢工压力,但此时那里的人民已经深知中国资本至少舒缓了他们的就业压力,而不是来抢他们的饭碗。

欧洲恰好是一个最适合这种“跳板”战略的地区。因为有统一货币的传导作用,当中国在少数几个国家树立起足够正面的形象之后,向其他国家扩散的难度也就小多了。

伴随着欧洲战略实施,中国政府也正在更熟练地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发展来促进中国商业力量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在欧洲,伴随着领导人访问而在商业上取得突破的中远、华为,原本就极具全球竞争力。与此前因政治关系而在非洲获得项目的国内企业对比一下,就会知道这一批企业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不同思路——在发达国家,中国特别需要以高端制造和服务来提升中国商业的国际化。在过去,很多欧洲人对中国的直观感受,可能更多的是贩售鞋子的温州商人——这显然并非中国商业形象的全部。

当然,如何能在跳板上站稳,以及何时可以灵活起跳,依然考验着中国领导人的智慧。诺贝尔和平奖事件亦给中国的欧洲新战略一个及时的提醒——尽管基于经济利益欧洲向中国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善意,但现实是二者在文化与价值观上仍存在很大分歧。这有可能让中国的欧洲战略“事倍功半”。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商业力量也仍需要不断地在欧洲寻找更务实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