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企业的公益活动对于公众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在购买意愿、品牌美誉度和员工愿意为其工作等方面产生较为明显的正面影响

有多少人愿为CSR 埋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  |  阅读:

<CSR全称是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即企业社会责任,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其核心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广泛包括不歧视、不使用童工,不使用强迫性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环境和制度等。编者注>
 
如果某产品与你关心的公益活动有关,你是否愿意购买该产品呢?900个人中有729人回答“是”。
 
如果你是潜在员工,那些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得好的公司会被优先考虑吗?900个人中有高达86%的人选择“会”。
 
在《第一财经日报》联合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的调查中显示,企业的公益活动对于公众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在购买意愿、品牌美誉度和员工愿意为其工作等方面产生较为明显的正面影响。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以及沈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度的900人参与了此次调。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公益活动开展较好的企业和产品表现出较高的选择倾向和偏好。
 
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在这种承诺下,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与它们紧密维系的利益相关体,消费者以及潜在员工对企业的态度正在从侧面旁敲侧击地反映着企业修身立命的态度。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研究员那保国告诉记者,企业设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践其社会责任。在这个前提下,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包括对消费者以及潜在就业员工应尽的责任。“具体来讲就是对消费者的产品质量保证以及承担一定的就业职责,建立合理的劳资关系。”那保国称。
 
社会责任与消费竞争力
 
30 多岁的消费者江源自认为是个理性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那些花哨的包装和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并不对他的胃口。相反,他更留意这些商品背后的生产企业。在他看来,企业的对外口碑和品牌影响力决定了商品的好坏。
 
“如果一家企业的社会行为很好,那就代表这是家有社会责任的企业,那它的商品肯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江源说。对此,益普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刘晓葵告诉记者,企业履行良好的社会责任,与其维护消费者关系以及品牌声誉有着成正比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可激起正向的消费响应。
 
事实上,江源口中提及的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左右消费者作出购买选择的充分条件之一,而此次的调研也证实了上述说法。在调查中,高达81% 的受访者觉得,如果某产品与自己关心的公益活动有关,就愿意购买该产品。同样的,这群人也认同,如果一家企业在公益事业上投入足够的金钱和精力,那它的品牌形象好,甚至有72% 的受访者表示,为了支持自己关心的公益活动,愿意改变从前购买的品牌产品,来选择一个跟公益事业相关的产品,更有64% 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此支付比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
 
有意思的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人们对于企业开展公益活动越看重,在这其中,工龄在5 年以上的人群中有超过65% 的受访者愿意付出比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来购买与其关心的公益活动有关的产品。
 
“有良好社会责任的企业可能更多地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产品和服务就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反之亦然,这其实构成了一种奖励性和惩罚性的线性关系。”刘晓葵说。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市场营销已从简单的产品功能的体现到情感驱动,再延伸至如今和用户之间产生心灵沟通。
 
“社会责任就能承担帮助企业与消费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职责。”但调研报告也提及,消费者对于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比较宽容,不会因此产生更多的负面批评。在刘晓葵看来,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的内容很多,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关注那些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内容,比如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而对于那些慈善活动、募捐行为等不会过多地在意。但也有例外情况,“企业一旦触犯了与用户有切身关系的利益,那对企业就是种破坏性的打击。”刘晓葵指出。
 
在调研中显示的结果便是,59% 的受访者提出,对于履行社会责任较差的企业,他们会采取消极对待或是消极评论的手段。

 
[---分页标志符---]
人才竞争力的壁垒
 
刘晓葵指出,社会责任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的声誉,而这种声誉对于吸引人才同样有正面的效应。
 
对于潜在雇员而言,拥有更多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在职场上也更受欢迎。上述调研报告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的增加、工作年限的增长,教育程度越高的中高层人群更愿意为从事公益活动的企业服务。
 
对此,刘晓葵分析说,有一定社会地位、阅历以及经济基础的人在不需要为基本生活温饱问题担忧的前提下,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企业的认知上。
 
其中,在收入方面,在月收入6001~8000元及以上的两组人群对企业从事公益活动的关注尤为明显,这群人中,有接近90%的人表达了愿意为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得好的公司服务的强烈意愿。此外,调研数据显示,各个年龄层的受访者都对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良好的企业表现出了认同。其中在36岁以上的两个年龄组中,均有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那些担负企业社会责任的,在41岁以上年龄组,甚至有超过60%的被访者表示,即使薪水低一些,也愿意选择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履行出色的公司工作。
 
刘晓葵补充到,在这群人中,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于企业的公益行为更为看重。“这群人由于曾经历传统的教育,传统的观念让他们对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更为关注。”
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对有公益表现的企业产品的接受程度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在就业方面,无论是愿意为担负社会责任的企业服务还是接受到薪水低一些,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出色的公司工作,甚至对于带薪服务社会的计划比其他福利更吸引人的看法也都只最多相差1~2个百分点。
 
但一个有趣的结果是,男性对企业是否从事公益活动要求更为严格,对于履行社会责任较差的企业,男性消极对待和评论的比例更高,有66%的男性受访者对于履行社会责任较差的企业有消极对待和消极评论的情绪,而女性仅只有54%的比例。
 
“员工的社会成就感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向是一致的,现在有许多人愿意去NGO工作就与其组织本身承担的强烈社会责任有一定的关联度。”他说,“员工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自豪感,企业的良好声誉自然会让员工产生骄傲感,并更愿意为其工作。”
 
当然,除了社会责任以外,高达76%的受访者坦言那些带薪服务社会的计划会比其他公司提供的福利更为吸引人。然而也有50%的受访人理性地表示,那些履行社会责任的方面做得好但在同类公司中薪水略低的公司不会成为自己的首选。在他看来,企业取胜的关键之一是对优秀人才的争夺,如果一个企业得不到员工的认同,优秀的人才会流失,生产效率会降
低。反之,企业就能借此吸纳更多优秀人才,通过良好的社会责任行为树立无形的人才竞争壁垒,帮助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