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国家品牌营销要像产品一样征服世界,殊非易事。
出师未捷
(很多网友认为,中国制造的广告如能投放在互联网上,会极大提升影响力)
谁说2010年4月F1中国站练习赛被同城的世博会光芒所掩盖?它自有夺目之处:弯道处的E看台上,印着由“中国制造”和“MADE WITH CHINA”字样组成的巨型平面广告。
这是继去年底在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播放时长30秒的“中国制造”广告片后,中国官方推出的国家形象广告的新尝试。当时,在全球舆论关注下,此举引发广泛讨论(详情请于www.gemag.com点击《中国制造:团体赛》)。其间最尖锐的观点认为,作为国家品牌营销的起始,若不能持续,几乎无效。
好在,从6月28日起至8月8日,这则广告会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世界新闻频道播放,继美国之后,覆盖欧、亚及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中国民众对此的认可程度,从几家网站的在线调查结果可见一斑:多数网民认为广告将改善中国制造形象。中国本土企业也乐于见到国家实力的展现,富士康跳楼事件后,“中国制造”的价值正被重估。
问题在于,这则广告的真正目标群体,西方消费者是否持同样观点?
在广告投放几个月后,WPP旗下市场咨询机构北京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 ACSR)联合香港大学商学院对其传播效果进行了一次在线调查,结果发现,中国消费者表现出很高的振奋情绪和正面评价,而西方消费者则普遍反应平淡。
这与广告创意的初衷背道而驰。“最后的广告定位是中国制造?世界合作,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理念,国外的民众和企业应该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立宾对本刊表示。
实际上,作为中国第一次面向全球的国家形象广告,丈量预期与结果之间的偏差,极富借鉴意义。而按照理论,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的因素首先是渠道选择,其次是受众对于信息的理解。因而,对渠道策略和创意本身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偏差。
不过,究其根本,这两个层面的解析仍可归结为—中国该如何与西方消费者进行沟通。迟至今日,全球化仍未能改善彼此的陌生。
[---分页标志符---]
寻找大众
作为首度尝试,“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在国内没有任何投放,却仍有1/4的中国消费者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关注。华通明略的调查显示,较之在中国媒体和消费者中引起的较大反响,该广告在西方国家的到达率仅有3至4个百分点。此外,在播放2次后询问的消费者评价表明,该广告在西方国家的表现要逊色于大多数商业广告。
“评估广告传播效果的第一个角度是到达率,即有多少人看过,这个主要与投放媒介有关。”华通明略的研发总监谭北平说。对于“中国制造”广告较低的到达率,谭认为主要原因是“投放的角度、渠道比较单一,力度也不算很大”,另外,“美国的CNN和英国的BBC目前大概是3%的收视率,受众有限。”
“在我印象里,CNN、BBC这类媒体针对的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经济、文化及政治精英,普通民众收看的应该不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海龙对《环球企业家》说。偏差在这里出现了:广告的目标群体是普通消费者,但投放时却选择了受众有限的媒体。
进一步来看,即使选择更为大众的频道,仍会局限于传统电视媒体。但实际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最大冲击,正集中在渠道上。以Youtube、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新势力彻底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与方式。在传统电视上寻找西方普通消费者,无异于缘木求鱼—他们的兴趣早已从电视转移到互联网上。
调查显示,不少中国网友建议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中国制造”广告。这个意见,在本刊采访过程中也屡被提及。显然,如果实现这一点,广告投放会更加有的放矢。
不过,投放渠道一旦展开,势必要对现有创意的内容和形式做适当修改,而“如何在不同的媒介讲一个中心、主题相同的故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谭北平说。
根据华通明略的统计分析,西方普通消费者对广告的情绪反应是缺少参与感。“如果是普通消费者的话,那么广告里面传递的这些内容与他们不太相关。”谭北平说。
是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导致理解错位吗?不,原因在于广告没有找到适合西方消费者的讲述方式。“中国制造”的广告创意经历长时间商榷,但展现出来,只是产品画面的快速替换,灌输性较强,浅尝辄止。
“不同的文化融入很困难,创意提炼了一年半,要说什么都明白了,但是怎么说不明白。”刘立宾对《环球企业家》说。
“中国制造”的创意团队显然忽略了广告产业在西方社会的成熟度。通常,同一品牌在中国和欧美投放的广告内容要因地制宜。以多次赢得央视广告标王的宝洁公司为例,旗下知名洗发水品牌潘婷在中国的广告以渲染功效为主,但在西方,却引入故事情节,带入感更强。“在西方社会,互动和娱乐性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消费者不喜欢严肃说教,他们在意的是广告和我情感上是否有某种共鸣。”谭北平说。
但要打动他人,创意者首先要对中国制造有精准的理解。“中国制造的精神内核是什么?独特优势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提炼并传播的。”鄂尔多斯服装公司总经理张奕龄认为。以此来看,该广告除了展现中国制造的产品种类之丰富,并未从中提炼任何特征。
实际上,国家品牌形象广告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国制造业的实力。起步于粗放时代的中国制造业,逐步占据了全球制造业近10%的份额。但整体而言,掌握核心技术的美国、日本等国家仍紧握话语权。近年,中国少数制造企业努力向高端制造转型。如此一来,中国制造的形象斑驳复杂,难以提炼统一的精神内核。“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比较大的品牌矩阵的情况下,做‘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的确比较复杂。”刘立宾说,“日本、韩国这方面的经验较多,下一步我们要吸取各国所长。”
当然,也可以转换思路,寻求最简单的沟通方式,“换位思考,欧美的消费者跟我们一样,需求决定购买,他不见得会十分在意made in china 还是USA。”一位参与“中国制造”形象系列广告制作和推广的核心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