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创新的图腾,因为中国的企业家和国民对待创新的那种既渴望又鄙夷的心态实在令人费解

创新的中国图腾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网  |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  |  阅读:

这种渴望既来自于数百年上千年闭关锁国导致的创新缺失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中受到的各种压迫而丧失的财富与尊严;这种渴望又来自于近三十年中国市场化带来的启蒙和反思。
 
这种鄙夷既来自于我们对创新认知的不足;中国实际情况和国外先进公司的巨大差距;以及中国日渐浓重的机会主义和投机氛围反嘲。
 
看着那些100倍市盈率的创业板富豪,看着那些令人乍舌的PE腐败,看着那些暴富起来的房地产开发商……有人说创新,就可能被视为异类;但,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创新是有责任的中国企业家和国民心中永远的痛。
 
没有经历过工业文明洗礼的中国,我们确实无法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对自由和创新的那种推崇和捍卫了?即便是金融危机,也无法改变他们社会文化基因中对这一点的冲动。
 
以液晶面板技术为例,当我们还在为六代生产线改进工艺的时候,日本已经出七代、八代甚至九代技术了。巨大的差异面前,中国的企业家甚至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创新?
 
中国日渐浓重的投机主义更是让那些脚踏实地的中国企业家崩溃。
 
从这三个基本问题出发,我们收集了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和国内知名商业思想家的观点,试图为中国企业的创新画出自己的图腾。
 
创新的图腾一:创新的认知
 
创新是模棱两可的工作吗?它游离于有序与混沌的边缘,不可以被管理?事实上,创新是一套可以被认知的逻辑,而且我们完全可以基于这种逻辑进行创新战略的选择和布局。
 
那么,什么是创新?埃森哲基于全球调研的结论是,成功创新的关键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网络,这个网络能使企业上下所有员工都积极参与到探索、交流中去,并且它还具备一种良好的机制将交流的成果转化为能够创造价值的想法。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那些能带来增值的创新总是有一个出处的, 或者更准确地说, 它一定是来自某人——那些构成企业智力资本的人。埃森哲的调研表明,创新正来自企业内部,对于当下中国企业来说,尊重人才、“学习网络”机制的搭建和创新文化的形成非常重要。
 
现代组织如何管理创新?Gary Harmer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认为,管理创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生真正新颖的创意。而且,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运营创新更糟糕的是,很少有公司会为管理创新而精心打造出一个专门的流程。作者认为,要能够产生持续而大胆的管理突破,就必须有一个系统化的流程,这个流程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 致力于解决重大的管理问题
  • 寻找新的管理原则
  • 解构正统的管理思想
  • 充分利用类比的力量
 
当然,企业还可以将创新市场化。将创新的组织费用和交易成本考虑进去,或许你的企业可以考虑将创新部分或者结构化的市场化。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在行业里面获得更多的思想和资源的支持。这种方法通过授权、合资、战略联盟等途径将自由贸易的优点注入到创意的流动中。
 
什么是创新?如何管理创新?甚至将企业创新市场化,这些是西方发达国家为我们总结出来的关于创新的图谱。这些图谱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创新,借鉴国外先进的创新管理经验,为我所用。但,终究,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我们需要融入更多的独立思考。
 
创新的图腾二:中国实际
 
面对残酷的竞争现实,我们也必须面对中国的实际。低成本,亦创新。谁说不是呢?过去三十年中国有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而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没有错。问题在它不可持续,近乎枯竭。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将成本削减项目与设计、开发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成本驱动型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来创造新的赢利增长空间。
 
中国实际的第二层面上的问题,是令人头疼的——那就是规则。我们一直被商业和技术的标准牵制着。这是每个中国企业家所头疼,也所心疼的地方。认同这场游戏的“驯服者”和虽然不认同这场游戏但也无可奈何的“合作者”注定是要在这场竞争甚至以后新的竞争标准中继续无奈下去的。只有那些善于颠覆游戏规则的人,才能够成为中国成长的希望。
 
事实上,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历史中,资本主义后起之秀德国和日本,在快速成长之后也要求重新制定游戏规则,这才有了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幸运的是,在中国,我们慢慢开始看到了这些可爱的小“野蛮人”。
 
创新的图腾三:尊严与力量
 
自主创新、自有品牌是一种“政治正确”的主张,但真正做到“自主”和“自有”是相当艰难的。因为它是一种意愿,一种技法,更是一种心法。正如董明珠所言:“现在是改革开放前30年与后30年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后30年,中国企业怎么走?一是要改善当前的商业环境;二是要能走出去,而且是拿着核心技术走出去。”心正才能得道!
 
在精神的层面上,我们要为自己和国家赢得竞争力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