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当今社会,世博会的商机已无法与奥运会相比,但就其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意义来说,世博会之于上海,的确是个新的起点
城市之光
日本大阪:下一个十年
日本是首个举办世博会的亚洲国家。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连同六年前的东京奥运会,宣告了日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重新崛起为新兴世界经济大国。日本政府为举办大阪世博会,在公共设施投资方面斥资巨大,其用于会场建设、相关投资等总费用达到3.3万亿日元。它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促进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可以说,得益于此次世博会,日本此后10年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强劲势头。
韩国大田:新势力
1993年韩国大田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但此前,人口只有百余万的大田还处于落后地区。在大田世博会筹备期间,韩国投入了2000亿韩元进行市内基础设施建设,7000亿韩元进行大田市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有报道称,这些道路、河川和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扩充事业,使大田市的发展至少提前了10年。此外,韩国的企业也借世博会大展了身手,按投资300亿韩元以上独立运营的展示,可接纳50万到100万的参观者,企业形象宣传大有提升。因此,大田世博会也被誉为继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的第二次腾飞。
美国芝加哥:美国梦
20世纪前,美国一直追随着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不过,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使这一新大陆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之路:菲利斯大转盘、爱迪生真空电灯、柯达胶卷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玩意儿”,当时带给欧洲人的震撼堪比北京奥运会之于全世界的感受。美国人将许多平民化、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融入此届世博会,并令爆米花、蓝带啤酒、口香糖等食品从此走入千家万户。而1933年芝加哥再一次举办世博会时,则直接推动了该国从萧条走向复苏: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的首次展出,拉开了“车轮上国家”的序幕;多为临时建筑的展馆,也推动了新型建材和建筑业的发展。
英国伦敦:工业革命橱窗
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中,三次成为主办城市的伦敦虽然在举办次数上没有称冠,却因为开启了世博会的历史而从此与其有了不可割裂的联系。有历史学家认为,1851年的伦敦首届世博会正式拉开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序幕。它是英国光荣与梦想的缩影,在华丽的水晶宫的背后,隐藏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而除了记录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文明这一使命外,它还体现了人们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德国汉诺威:千禧之年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创造了3万个就业机会,许多与世博相关的投资和项目一开始就考虑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因素,以及后续利用问题。比如科隆兹堡新城区的建立,解决了紧邻世博会场地的3000户居民的居住问题;建立了地区快速交通网络并且延伸了城市轻轨线路;给大汉诺威地区注入了城市景观的新概念,冠名为“花园城区”。而这股推动力即使在世博会结束之后依然保持着,并且导致了在2001年至2002年期间,大量气势恢弘的商业贸易建筑的诞生。
法国巴黎:永远的埃菲尔铁塔
先后举办过六次世博会的巴黎,当属承办该活动最多的城市,但1889年的第四届巴黎世博会却永载史册。在这届以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的盛会上,其展示了很多令人惊艳的发明创造,比如爱迪生就拿出了自己包括留声机、白炽灯在内的4000余项专利。不过,堪称“一件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的作品”则是巴黎为此次世博会设计的埃菲尔铁塔,直到1930年代,其还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仅在世博期间,埃菲尔铁塔便接待了200万游客,它不仅让此次活动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在众多学者眼中,巴黎还由此跃升为一座典型的世界级城市。
美国纽约:过犹不及
1964年的纽约世博会历时两年,是展期最长的博览会,然而却也是世博会历史上一次公认的耻辱。此次展会上展出了复合屏幕、座椅连动式影像式娱乐、伏兹镜头,以及如今已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迪士尼主题公园的设想也因本届博览会而诞生。但由于巨大的投资,创办者期望用各式各样的商业来收回投资,而过于浓重的商业气息导致观众驻足不前。两年里5160多万美元的收入仍是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