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总体公司治理平均水平首次“合格”;企业主动风控意识提高,尚需引入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风险监督作用成为新的关注点

中国社科院、甫瀚咨询2010年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报告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环球企业家》余玲  |  阅读:

全球性商业咨询和内部审计专业机构甫瀚咨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于2010519日共同发布其连续第六年的合作成果——《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报告对中国百强上市公司(按2009630日市值)治理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总体公司治理平均水平首次"合格";企业主动风控意识提高,尚需引入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风险监督作用成为新的关注点。  

“在去年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得益于金融危机的启示,我们高兴的看到,一些领先企业已经进入了持续自我改进的良性过程,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整体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甫瀚咨询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总裁刘建新说道,“同时,随着国家监管措施的日趋完善,公司决策层对企业风控认识的逐步深化,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管理机制应成为上市公司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鲁桐博士总结了2010年报告得出的六点结论:“第一、从总体趋势来看,百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在提高中也有隐忧,好的更好但是差的没有明显的变化,出现了分化的形态。第二、我们看到结构性的变化,金融行业的公司治理是继续领先的,七大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状况仍然还是落后的。第三、虽然股东人数有所增加,股东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有限。第四、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独立性进一步增强,风险监督进入视野。第五、内部控制缺乏主动与自觉性,建议引入风险管理。第六、公司治理还是需要增强。”

综合表现首次“及格”

本年度的100个样本公司覆盖了制造、金融、交通、房地产等11个行业。其中,97家在A股上市。

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公司治理原则》,并结合中国法律、法规体系,今年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依然沿用了往年“股东权利”、“对股东的平等待遇”、“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董事会职责”和“监事会职责”六大方面的分类。

报告显示,今年百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综合得分6年来首次达到“合格线”水平,平均得分61.6,而六项指标的得分相比去年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表现最佳,平均得分77.9,此后依次为“平等对待股东”(65.3)、“股东权利”(59.4)、“董事会的责任”(55.8)、“利益相关者的作用”(55.6),“监视会的责任”(51)。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5年中最为薄弱的公司治理环节——“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相比往年上升幅度最大,是去年平均分(34.2)的1.6倍。

风险控制主动意识提高,但“短板”依旧明显,建议引入风险管理机制

2008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风险意识和制度有了明显提高。从2009年起,上市公司董事会开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上市公司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在经营业绩和风险管理之间仍未找到良好的平衡点,“短板”依旧明显。

“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了解发现,尽管大部分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的意识比往年大幅度提高,也主动地对内部控制和运营流程进行了梳理工作,却往往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风险管理‘先行’。仅停留于对现有内控的梳理是不够的,要对风险做到事先排察、‘未雨绸缪’。”刘建新表示,一些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尚不全面,往往认为“有比风险管理更加重要的事情等着要做”,比如大幅提升销售业绩。然而,忽略风险的后果已经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显露无遗。企业必须对现有的控制环境加以全面评估,有针对性地找到最重大的风险,才能有的放矢地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推动企业实现公司目标。

2010426,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至此,以《基本规范》为基础,以《配套指引》为补充的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将有统一的标准可循。“指引的出台,是监管层完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又一重大举措,企业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刘建新建议,仅仅为了遵守《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而开展内部控制的“合规”工作并不是最终目的,中国企业应在此内控标准体系的指导下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识别关键风险,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在现有的内控框架上,扩展内容,借此契机全面提高内控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企业继续领跑,国有控股行业依旧落后

数据显示,20家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得分(68.5)继续高于非金融企业(59.9),并且领先程度有所提高,相较去年的7.5分分差,今年升至8.6分。而属于国家控股行业的公司治理得分(60.7)仍然落后于其他行业企业(61.9),并且差距有所扩大,二者分差由去年的0.3提高到本年度的1.2。鉴于金融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在样本公司中比较集中的特性,本次报告另辟蹊径,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银行业公司治理"及“"七大国有控股行业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两大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和阐述,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了建议和见解。

“这表明,在一些领先企业已经进入了持续自我改进过程的同时,还有一些落后企业在改进公司治理上仍旧只是迫于监管要求才有所行动,缺乏对公司治理加以完善的主动意识。” 鲁桐博士表示,“对于金融业公司来说治理水平的要求比较高,一些大的银行是两地上市,既要符合香港上市的要求,也要符合A股市场的要求,还要符合巴塞尔协议委员会的要求。另外从市场竞争来看,包括保险、证券公司对金融业的推动力也比较大,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光内控部分金融业的先行一步和动静比其他行业大一些,我觉得市场推动、监管推动加上企业竞争的需要,银行业本身的董事会们也都是在独立性、专业性方面做得相对比较突出,所以他们本身就有公司如何进行战略发展等方面做得更好,他们自身的要求也比较高。综合这几方面都是金融业公司治理水平提高有直接的作用。”

刘建新表示,“银行对整个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很大。包括香港的要求,内地的要求,巴塞尔协议在不同年代金融危机之后所总结出来的监管建议。这个要求对市场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每个行业的风险对银行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有机质去管理,而且要认识所投入的方向。”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增强,风险监督进入视野

评估结果显示,中国百强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公司内部人比例都在进一步下降,独立性有所增强。同时,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的比例也均有所上升。

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董事会如何提高运作效率,改善风险管理,对企业的成功尤为关键。刘建新表示,随着风险监督开始进入立法和监管机构的视野,董事会如何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对公司治理的落实情况予以监督,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改进公司治理仍需长期努力

整体来看,本年度中国百强上市公司治理的总体水平在整体提升的同时,两极分化形势再次显现。

鲁桐提醒,后金融危机时期,身处更加动荡的国际资本市场环境,中国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多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公司治理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社会各界做出更多的努力。

刘建新进一步指出,随着《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颁布,中国的监管制度已日趋完善。开展公司治理的目的不仅局限于满足监管要求,优秀的现代企业对公司发展有着更长远的战略规划,更多的企业应认识到公司治理对企业稳健发展所带来的裨益。

了解报告具体内容请点击下载:《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