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被赋予承接新能源的重任,但国家电网并不认为这是它最重要的低碳责任

绿电何来

来源:2010年5月5号刊 第9期 总第204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谢丹  |  阅读:

51拉开大幕的上海世博会正成为各种清洁技术,尤其是新能源的全球大集会:主题馆屋顶的中国最大单体屋顶光伏电站、亚洲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东大桥海上风电场,以及上海企业联合馆的中国最大的光热发电系统……无不向公众展示着未来能源的雏形,但这些新能源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却存悬念。

在中国,以风电、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上网难并不鲜见,舆论抱怨的矛头也往往指向垄断的国家电网。而在本次世博会上国家电网斥资7700万元修建的世博园“能量之心”——国家电网馆,作为其雄心勃勃的未来智能电网的“样板工程”,正试图向积怨已久的新能源企业展示其对各种新能源的包容和接纳能力,并传递出更加智能和绿色的信号。

国家电网馆取名“魔盒”,这个光影流动的透明晶体的心脏是一个被宽大的玻璃窗包围住的智能变电站,有了它在电力供应上的保驾护航,世博园区那些风格各异的展馆才能给参观者绚丽的展示效果。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掘金者们来说,他们更希望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只发生在世博园里。一年前的521,这些新能源企业看到了希望: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2009年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首次公开发布了坚强智能电网战略框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有专家预测,智能电网的总投资可能达到4万亿元。而眼前这个玻璃窗内交错纵横的智能网络,正是国家电网刚刚为之建成的首个智能电网试点。

这个庞大的电力帝国承诺,工程浩大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在10年之后建成,而世博园里的这首个试点,则成为这个宏大工程的最初开端(国家电网为这个工程制定了“三步走”策略:20092010的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的全面建设阶段以及20162020年是引领提升阶段)。

这样的路线图自然被各方寄予厚望。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两会上正式提出中国要构建一个低碳产业体系的伟大图景后,智能电网又上升为国家电网在这一体系中承担低碳责任的一个标尺。

智能的挑战

过去的一年,正是国家电网向外界描绘这一史上最浩瀚电力工程蓝图的阶段,行动方向的指明和宏观目标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10年行动的成败。

张义斌正是制定智能电网战略的专家之一。从事了多年电网规划的张在去年初被调往国网能源研究院,担任智能电网研究所的所长,他所在的国网能源研究院在去年10月挂牌成立。在国家电网这个拥有150多万员工、近百个下属机构的庞然大物中,这个刚成立的研究院被寄予能承担起“智库”的角色。

事实上,国家电网从不缺乏“智囊”,但在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电源结构仍以火电为主,致力于“奉献清洁能源”的国家电网不得不重新开始寻求让自己“变绿”的具体途径。

国家电网希望,能源研究院能够为其寻找到解决方案,特别拿出与低碳经济最为相关的“如何做智能电网”和“如何发展新能源”问题的行动方案。为此,在架设机构时,国网专门设立了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研究所两个机构,以示重视。而在此之前的20096月,国家电网还专门成立了智能电网部,成为世界各大电网企业中第一家组建智能电网专门管理机构的企业。

但对于对绿色环保要求越发苛刻的公众来说,做这些还远远不够。在第一步——向外界描绘未来智能电网的蓝图时,他们就遇到了诸多困难。原因在于,要为这个建设周期长达10年、投资高达数万亿、技术标准种类繁多的史上最大智能电网勾勒雏形,即便是“智库”也感到无从下手。“连架构体系该包括哪些都不知道,且想学习下连本书都没有可以读的。”张义斌向《环球企业家》回忆起草工作之初的难度。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这有别于国外的“智能电网”,在制定总体规划时,究竟哪些内容属于“坚强”,哪些内容属于“智能”,能源专家们试图给出答案,但“纠结了好几个月”之后,张义斌逐渐发现 “光有坚强智能无从谈起,光有智能坚强就是一堆废铁。”看起来这个“不知熬了多少个夜”得出的结论并无惊喜,但对于这些首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专家来说,却完成了自我学习。“现在也还有系统内的专业人员对‘坚强智能电网’搞不明白。”张说。

在论证阶段就遭遇如此多的波折,张义斌承认,一个清晰的智能电网方案仍有待时日。但在420,一个名为《国家电网绿色责任白皮书》的发布,却似乎用另一种声音为“国家电网”在低碳产业体系扮演的角色给出了答案。

作为这一绿色责任白皮书的统筹者,国家电网企业社会责任处处长李伟阳希望能给传统能源企业提供一个更理性的绿色范式。对于其履行绿色责任的平台——智能电网,国家电网对其寄予的诸多功能中,新能源的承接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远远不是全部。

在李伟阳看来,如何建设智能电网本身就是国家电网“变绿”的重要通道——即使不考虑今后10年智能电网平台的投资,目前国家电网用于构建电网的费用就超过2000亿元,这几乎涵盖了所有与电力相关的产业。他举例,中国每年对铜的消耗就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而其中约有四成是用于电网的建设。

所以,一个覆盖产业面极广,而对产业链影响又如此之深的平台,其构建过程本身就是可以通过绿色采购促使行业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节能减排。这也是其它平台型企业共同的一条绿色通道。这个庞大的电力帝国希望,通过其平台影响来推动大规模集成发电的产业结构,以规模化来促进更高的利用效率。更进一步,他们甚至希望能促成我国富有的褐煤等劣质煤发电的应用。

在这样的变绿思路下,那些寄望通过电网来出售多余电力的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业务们,以及西北部焦虑于空转风机的风电开发商们或许会感到失望。但在李伟阳看来,这完全取决于怎么算账,如果算上为应对风电不稳定修建的备用火电厂,以及国家电网在后端为处理风电所做的投入,表面上与火电成本相当的风电成本实际上并不具有经济性,但却需要智能电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才能解决。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做低碳都应该先看清家底,我们的家底就是煤炭丰富,劣质煤利用率太低。”李伟阳对《环球企业家》说,国家电网这类传统能源企业的真正绿色之道仍是存量能源的优化,而非盲目追求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