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以色列、澳大利亚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加息潮,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早于市场预期提前采取了行动,全球收紧政策似乎成为大势所趋,中国保增长与抗通胀的博弈还在继续,退亦
“退”潮
中国:进退维谷
由于中国2月份的通胀率同比涨幅2.7%,已与中央政府要求的3%的全年目标越来越近,尽管3月回落到2.4%,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刚刚成为新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等学者认为,在GDP、CPI、PPI同时出现超预期增长的背景下,今年二季度至三季度中国存在加息的可能。不过此前市场普遍认为,由于国际间的退出政策存在协调机制,特别是如果中国先于欧美国家加息,将会吸引国际热钱涌入,从而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社会流动性更为充裕,最终背离收紧流动性的初衷。
挪威:欧洲“领头羊”
在欧洲国家利率水平普遍为零或接近为零的低水平情况下,去年10月和12月,挪威连续两次提高基准利率,也由此成为了金融危机后首个扭转宽松货币政策的欧洲国家。身为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的挪威,在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的过程中受益不浅,同时此举也有助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和内需。然而市场普遍认为,挪威的情况仅属个案,不大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欧盟成员效仿。
印度:意外之后的必然
以色列:开先河者
以色列银行去年8月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75%,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首个上调利率的经济体。而四个月后,其再次做出加息决定。在恢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以色列是全球各国当中少有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央行目标范围的国家之一,去年7月其通货膨胀率高达3.5%,10月份公布的年通货膨胀率也达到2.9%,而政府所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范围则是1%至3%。
新西兰:指日可待
新西兰联储此前一直暗示其今年年中可能加息,而由于库存和消费者需求增长,新西兰经济去年第四季度以两年来最快速度成长,也支撑了这一预期。3月底该国官方数据显示,其第四季度GDP环比上升0.8%,为连续第三季成长。金融市场还预计,6月份,新西兰极有可能开始收紧政策周期。
新加坡:先发制人
新加坡金管局4月14日收紧货币政策,上调汇率波动区间中点,并让新加坡元温和逐步升值。今年第一季度该国GDP增长取得了16年来最快增速,折合成年率增长达32.1%,而去年第四季度则是下降2.8%。新加坡央行称这意味着经济已完全从下滑态势中反弹。除了在经济强劲回升之际开始侧重于抑制通胀及资产泡沫,新加坡此举还可能是想在其本币及其它亚洲货币面临升值压力之前先发制人。一次性上调坡元汇率为其他亚洲货币开启了先河,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度卢比和新台币都可能纷纷效仿这一做法。
巴西:下一站
巴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3月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8.75%的水平不变,这也是该国继去年7月以来连续第五次做出同样决定。今年巴西GDP预计增长5.8%,是拉丁美洲地区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巴西央行行长3月底表示,巴西国家开发银行今年6月将取消向该国经济注入的特别资金。市场预测,从本月起,巴西央行将逐步上调基准利率,并在年底升至11.25%。
澳大利亚:连升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