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业务要迎来爆炸式增长尚需解决最大的难题:说服消费者

身份未证明

来源:2010年4月20号刊 第8期 总第203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刘冬  |  阅读:

几乎在一夜之间,手机支付变成了市场上最热门的主题词之一。先是中国移动收购了浦发银行20%股份,这被外界普遍视为是这家中国最大的手机运营商大规模进军移动支付的信号;然后是4月初,中国联通与交通银行宣布合作开展手机支付业务;在电信运营商之外,银行卡支付企业也不甘寂寞,最近,银联对外声称其新一代手机支付业务已在上海、深圳等六省市进行大规模试点;与之同时,A股市场上与此相关的各类企业亦纷纷飘红。

看上去这的确是个令人眼热心跳的市场:目前,中国手机用户数超过7.5亿,银行个人账户则超过28亿,毫无疑问,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高速发展,意在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手机支付业务拥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之间,这块巨大的蛋糕是否真如想象般可口?

作为手机支付最早的吃螃蟹者,中国移动早在十年前便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合作,通过在手机中安置STK卡与银行连接,然而由于需要更换卡片,这项业务并没有推广下去。到了2003年,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成立合资公司,开始尝试基于短信的手机支付模式,但由于流程繁杂、用户体验不佳,最终两家开始重新各自为战。

2009年下半年,中国移动再次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大规模推广“手机钱包”业务,这种业务是用户将资金预先存入移动的账号,然后通过这个账号进行小额消费,而移动在后台可以直接和商户进行结算,从中收取手续费。但与过去相同,消费者仍然需要把手机中的SIM卡更换成具有支付功能的智能RFID-SIM卡。

为推动这种具有支付功能的手机卡,中国移动在北京、上海、湖南都采取了相应的促销方式,如免费升级SIM卡等。借道对世博会的赞助权,上海移动还推出了世博手机票,并给每家营业厅都下达了日销售34张的指标。但到目前为止,世博手机票的销售却远未如预期中的红火,“用户嫌换SIM卡太麻烦,而且手机丢了或者坏了都不能补票。”上海移动的一名员工对《环球企业家》说。

不仅如此,手机支付的受理环境也令人担忧。在北京雍和宫附近的一家好利来蛋糕店中,收银台上摆放着三台POS机,一台用于刷银联卡,一台刷北京市的交通卡,一台刷好利来的优惠券,而用于移动用户手机付款的设备则被放在了柜子里,“接线板不够用,就收起来了。”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安装这种POS机已经有了几个月时间,但用的人“非常少”。

在用户寥寥的背后是手机支付业务上颇受争议的盈利模式。以中国移动为例,“手机钱包”是跟支付宝有些类似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移动依靠的是用户在支付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但在前期,铺设机具和拓展商户则需要较大投入。尽管有数据显示在2009年,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达到242.5亿元,但短期内想要盈利仍然相当困难。

即便是对于已经拥有庞大支付系统和客户支撑的中国银联来说,手机支付的盈利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目前,银联所参与的手机支付与电信运营商的试点全然迥异,虽然功能类似,但银联本质上是利用手机作为上网终端而进行在线支付,其收入依然是依托银行渠道资源,收取交易0.1%的手续费。但与电信运营商类似,银联也需要对现有的250万存量POS终端进行改造升级。“银联之所以积极推广所谓手机支付,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手续费获取利润,另外也是为了支持旗下的增值服务提供商。”银联参股的上海卡友信息服务公司总裁上官步燕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技术标准混乱之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手机支付的市场环境。手机支付能够在日本、韩国广受追捧,在于其城市化率高,小额现金支付的需求大,而在美国,因手机用户本来就不多,手机支付应用得也很少。此外,日本手机支付能够产生规模效应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主推者移动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旗下本身便拥有信用卡公司—三井住友卡,后者将其传统信用卡业务同NTT DOCOMO的手机信用卡业务合并,二者资源共享。

而在中国目前的监管框架下,移动运营商能够跟银行进行何种程度的结盟还是一个未知数,甚至,包括支付宝、易宝等在手机支付中扮演中介角色的公司仍然处在监管缺位的灰色地带。最近,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正式对外表示,“获得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许可的机构,其性质必须是支付组织,不可能授权非金融企业直接从事支付业务”。而这无疑让垂涎于手机支付的企业增加了几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