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大旱仍在继续并可能蔓延北上,它让中国付出代价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旱变中国

来源:2010年4月5号刊 第7期 总第202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已经很久没有领略干旱的威力,尤其是水资源丰沛、水电站林立的西南地区。

2009年下半年发生的南方旱情,在过去5个多月时间里逐渐升级,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干旱造成6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大面积绝收,旱情之严重震人心魄。最新的气象信息显示,大旱正在侵袭广东和湖南,并有进一步蔓延北上的可能。

2008年以来,中国几乎每年都要面对一场恶劣的自然灾害,从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到2009年的华北暴雪,以及今年的西南大旱,气候异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不断加大,而每一次都以惨重的代价暴露和改变着中国发展的短板。

西南大旱发生之时,中国经济正饱受通货膨胀的考验,中国政府决心将CPI控制在3%以内。不过,大旱导致的农作物绝收和粮食供应困难,正在将粮食价格的上涨动力波及到全国。这将迫使中央政府采取更严厉的宏观政策。

旱情也在重塑政府与普通人对西南地区的认识,进而可能影响众多地区发展政策与行业政策,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中国的粮食与土地政策。多年以来,中国都在推行着保守的粮食与土地政策,强调粮食的储备与自给自足,竭力保持着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种土地制度一直存在争议。经济学家茅于轼就认为,这是战争年代的旧思维,在全球贸易时代,完全可以通过更经济的贸易来解决粮食问题,而把部分土地节省出来,做更有经济性的生产经营活动。

这种声音曾一度获得舆论空间。但如今,西南大旱导致的粮食供应紧张很可能进一步加剧政府决策层的“饥饿神经”,延续并强调“土地红线”的不可侵犯,生物燃料种植对耕地的占用很难再有宽松的政策。

其次可能受影响的就是西南地区的水电建设。在新能源发电领域,中国一直重视水电建设甚于风电和光伏发电。2009年,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水电机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累计占到全国的25%。截至2004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就达1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政府计划2020年将这一规模提升到3亿千瓦左右。

近年来,中国大西南四处建设水电站,对大江大河过度开发,已经极大地破坏和改变了一些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与农业生产联系更为紧密的小型水库和水塘则几乎被完全忽视。云南省水利厅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南地区缺乏最基本的水利建设和基础设施。这正是导致旱灾如此严重,而且猝不及防的原因之一。

目前,尽管西南水电上市公司的水力发电规模已经因旱灾大幅削减,公司股价也被打压,但可以预料,这并非水电公司最艰难的时刻,中央政府很可能会重新考虑西南地区大规模水电建设的规划与限度。相对而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将因此大受裨益,新能源发电的结构可能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

大旱仍在继续,在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下,这种影响很可能被放大。相对的,这场大旱在让中国付出代价的同时,也势必给这个国家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Tags:  干旱 西南